有余的桑园。 [9] 闵光德《东林志》卷上《风土论》(引自嘉庆《东林山志》卷二十四艺文志)。 [10] 例如就今天的情况而言,著名的枣树大王枣,当年栽植苗,次年试果,第三年开始进入盛果期(引自中国果菜网)。又如柑桔,种植后第三年即可投产,是一种早结果的果树(引自石门柑橘网)。 [1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十九种植引《种树书》,说在杭州一带种竹,“第一年生小竹,随即取之,次年亦去之,至第三年生竹,其大如所种者。……禁中种竹,一二年间无不茂盛”。 [12] 例如,崇祯时宋应星已明确指出:“〔蚕豆〕,西浙桑树之下遍繁种之。凡物树叶遮露则不生,此豆与豌豆,树叶茂时,彼已结荚而成实矣”(《天工开物》乃粒第一卷)。直到清代中期,包世臣仍说:“〔桑园〕秋种菜子,春秋种赤绿豆、芋头、脂麻,余皆病桑”(《安吴四种》卷二十五《齐民四术》卷一农一下“蚕桑”)。 [13] 见李伯重:《明清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以及《发展与制约》第3章。 [14] 以明末湖州沈氏农场为例,一亩桑园的劳动投入总量大约为48个,而一亩水稻的劳动投入总量大约为12个,亦即桑园劳动投入4倍与稻田。 [15] 例如,沈氏经营的集约程度就大大高于一般农户。沈氏桑园一般一年施肥4次,而大多数农户却只施肥2-3次;沈氏桑园一般是二十天锄一次草,而大多数农户却是一个月锄一次草;等等。 [16] 罱泥虽然是重活,但在江南一向是农夫农妇共同承担的。丕 地(即中耕锄草)也是男女都可以做的活计。 [17] 例如张履祥为邬氏的十亩农场所作的设计方案中,有竹2亩,果2亩(见《策邬氏生业》)。 [18] 根据前引张履祥《荐新蔬果》和《沈氏农书》中的《逐月事宜》,收枣在正月,收笋在四月,收梅在五月,收李在六月,收桔在十月,收梨在十二月。 [19] 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 [20] 明清江南地区蚕户育蚕的时间,各书记载有所不同。《涌幢小品》卷二说是 20天,而康熙及嘉庆《余杭县志》等说是40天,《吴兴掌故集》、《潜书》、同治《双林镇志》等又说是30天。康熙《石门县志》卷二物产则明确指出30天是育头蚕所需天数。据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第二十二章第四节,1930年代平湖县用土种育蚕,“从孵化到上簇成茧,如天时正常,只须28天”。因此,育头蚕需30天左右是较有普遍意义的。参阅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以及《发展与制约》,第131-132页。 [21] 乾隆《湖州府志》卷三十七蚕桑。参阅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 [22] 田尻利:《清代の太湖南岸地方における桑葉賣買》(上、下),刊于《鹿兒島經大論集》第27卷(1987)第4号、第25卷(1988)第1号。 [23] 按照我的计算,每亩桑园的罱泥人工为18个,占桑园生产全部劳动投入的37.5%。见李伯重:《“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以及《发展与制约》第3章。 [24] 此外还有整体性原理、边际效应原理、种群演替原理、自适性原理、地域性原理及限制因子原理等。 [25] 早在万历时代的嘉善,“捞泥粪田”已被视为“农家本务”(《支华平集》,万历四十八年支氏清旦阁刻本卷二十二《放生河约说》)。《沈氏农书》“运田地法”也说:“古人云:‘家不兴,少心齐。桑不兴,少河泥’。罱泥第一要紧事”。在沈氏的农作日程中,除四、六两月外,每月都有罱泥工作。他还指出:“人家雇长年,天雨无生活可做,不得已而垦田。若有船可以罱泥,定须开潭罱泥,消磨雨工。其田地生活,必须晴天方做”。到了清代中期,河泥的使用更为普遍。袁学澜《罱泥诗》说:“田禾须培壅,河土可代粪。捞泥必及时,农工纪吴郡”;钱载《罱泥诗》也说:“吴田要培壅,赖比〔河泥〕粪可成”(俱载于袁氏《吴门岁华纪丽》,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抄本,卷二罱泥)。这些,都表明河泥在清代中叶时苏州农田用肥中的地位。 [26] 参阅陈恒力:《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北京),1958年,第255页。 [27] 商务印书馆编《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北京),1992年重排本。 [2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 [29]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县、乡、村生态农业试点已有2,000多个,,其中生态农业县 300多个。见胡人荣、余长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孙敬水:《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30] 李伯重:《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刊于《新史学》(台北)第5卷第3期(1994)。 [31] 王士性:《广游志》卷下物产说:江南“人既繁且慧,亡论冠盖文物,即百工技艺,心智咸儇巧异常。虽五商辏集,物产不称乏,然非天产也,多人工所成,足夺造化”。 [32] John Hicks: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Oxford: Glarendon Press,第5-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