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农闲闲置的家内劳动力并且分多年投入,因此这种投入对于小农来说并非无法承受。针对其产出而言,这种“已有的大量投入”可以说是较低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低投入”。也是因为如此,拙文中说“对于邬氏而言,他们已有田地和池塘,不必再购买。在邬行素生前,已进行了相当一部分改造工作。余下的改造工作可以逐渐完成,不必一次性大量投资。由于这些缘故,此项投资虽然为数颇大,但在此姑不计”。这种忽略不计,显然是符合情理的。
2、质疑:假如依张氏设计的方案运作,种三亩桑,二亩竹,二亩果,凡七亩。在明清技术条件下,这七亩多年生作物,从种植年到“盛产年”(即农业经济学所指的达到预期的常规产出年)一般需要四到八年,农户这几年的生产投入和生活来源如何解决?显然,“等待成本”是很高的。
回应:这种质疑与前面的质疑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实际上都是从以今天的情况去推想近代以前的情况。如果我们从近代以前江南农村情况出发,那么可以看到:
首先,如前所述,农户的生态改造通常是一项长时期的工作,分多年进行,同时改种不同的作物(特别是改种多年生作物),一般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今年改造出几分桑园,就种几分地的桑树,明年改造出几分果园,就种几分地的果树。当然,按照某种统一规划或者模式设计把田地一次改造完毕并种植指定种类的作物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但那只是发生在人民公社时代。在明清江南史籍中,我尚未发现此种现象。从江南小农经济的特点和传统来看,更可能的方法是农民依据其人力、财力乃至气候、市场等情况,逐年改造,逐年改种,因此把他耕种的十亩水田中的七亩改造为种植桑、竹、果等作物的旱地,常常需要多年(按照张履祥为邬氏所作的规划,需要5年,而且在此之前邬氏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小部分的改造任务 [8] )。由于生态改造是逐渐进行的,由此导致的所谓“等待期”也是部分地逐渐出现的。由于农民并非将田地一次改造完毕并改种多年生作物,因此他们也不会在那里坐等收获。由此而言,“农户这几年的生产投入和生活来源如何解决”似乎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他们不仅仍然从尚未改造的田地上使用旧法获得收入,同时也随着已经改造过的田地上的“等待期”的过去,逐渐增多地从这些田地上使用新法获得收入。
其次,桑、竹、果都是多年生作物,但是说种植这些作物的土地在“从种植年到‘盛产年’”的“四到八年”中一无所获,却不符合事实。第一,这些作物本身确实需要经历一定的成长期后才会有收获,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等待期”内全无收获。万历时人湖州人闵光德说:“桑故难成易败,初年种,次年接,又次年阉,三年内国课空输,六年之后获茂盛”[9] 。换言之,自桑秧种下后,到可以大量采叶之前,大约有六年时间,桑园收益很少,但完全没有收获的只是前三年,后三年中的收获虽然不能与六年后相比,但是毕竟也有,而且在不断增加。果树情况因种类而异,但就张履祥为邬氏设计的方案中所提到梅、李、枣、桔等果树而言,其盛产期可能比桑树早一些 [10] 。至于竹,本是速生植物 [11] ,因此盛产期来得更早。第三,在桑、竹、果园里还可以种植其他作物,特别是在桑、竹、果盛产期以前的“等待期”,更是如此 [12] 。其实,张履祥自己在《策邬氏生业》中也已说得十分清楚:“桑下冬可种菜,四旁可种豆芋”(而且邬行素生前已经这样做了),“梅、李、枣、桔之类,……宜肥者树下仍可种瓜蔬”。因此即使是在头二三年的“等待期”中,农民仍然可以从这些土地上得到收入。
由此而言,农民对田地进行生态改造的“等待成本”,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高。
3、质疑:历时数年的收获等待期内,十亩农场的生产投入、管理投入以及盛产期来临以后的采摘运销投入也是很高的,甚至不是只有“半劳力”3人的农户所能胜任的。
回应:如前所言,对于将其田地进行生态改造的农民来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历时数年的收获等待期”,而且其进行生态改造的“等待成本”并不很高。因此我们也无法以此为基础得出“历时数年的收获等待期内,十亩农场的生产投入、管理投入以及盛产期来临以后的采摘运销投入也是很高的”的结论。
当然,如我过去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在明清时期,江南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不断提高,而桑园生产的集约程度更高于水稻生产 [13] 。在此意义上而言,十亩农场的生产投入、管理投入确实很高。不过我们应当注意:
首先,桑、竹、果园如果进行集约经营,每亩劳动投入大于稻田劳动投入 [14] 。但是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到:明清江南水稻生产的劳动投入量早已固定,而桑、竹、果园的劳动投入量则有颇大的伸缩性[15] 。这就意味着在家内劳动力不很充足的情况下,农民仍然可能从事桑、竹、果园经营,尽管这会导致经营的粗放。
其次,正如本文第三节所指出的那样,在水稻生产中,对劳动的需求高度集中于农历四月下半月与五月上半月(收麦、种稻)和九月下半月与十月上半月(收稻、种麦)两个时期,形成了农忙时节。而张履祥方案中的桑、竹、果各项生产活动,在时间分布上相当均衡,因此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