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导致农忙时节的出现。在此方案中,耗费人工最多的罱泥,一年中有八个月都有,而丕 地也是六个月都有。由于可以工作的时期较长,不必急于一时完成,相对而言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从而使得妇女和半劳力也可参加此项工作 [16] 。况且桑、竹、果生产中的许多工作(如修剪、捉虫、采桑、摘果、掘笋乃至浇水、拔草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小,妇女和半劳力在这些工作中向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主要是妇孺的工作。因此这些劳动力在桑、竹、果等生产活动中更有用武之地。
再次,江南农家改种桑、竹、果后,“盛产期来临以后的采摘运销投入”实际上并不会很高。小农家庭农场种植的水果和竹笋数量有限[17] ,而它们的成熟期都比较长,又不在同一时间 [18] ,因此农户有足够的时间逐一慢慢收获。桑叶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江南,育蚕时间通常集中在农历四月(所以在蚕桑业发达的地方,四月也被称为“蚕月”)[19] ,育蚕活动的时间大约总共为30天[20] 。“方蚕月,……农夫女红,尽昼绵宵,竭蹶以祈蚕事之成”,“时促而用力倍劳”,“官府至为罢征收,禁勾摄”[21] 。因为育蚕的时间性很强,所以桑叶的摘采时间也很集中。不过如前所说,采桑的劳动量相对来说不算大,农家老弱妇孺可以胜任。当然,由于诸多原因,许多育蚕人家也常常需要购买一些桑叶,因此使得明清江南出现了相当繁盛的桑叶贸易 [22] 。这些被买卖的桑叶的运销确实需要劳力和资本,但是大多数农家育蚕所需的桑叶仍然主要是依靠自家桑园生产,实行自给自足。
最后还要说一句:农场经生态改造后,由于废料循环利用,因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投入。例如,桑园生产中,劳动投入中最大的一项是罱河塘泥 [23] 。但是如果桑园紧靠池塘的话,“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由于河塘泥可以直接捞起施用,不必搬运,因而此项劳动也可以大大减少。
由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即使是十六、十七世纪江南那种依靠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农业,运营的相对成本也是明显低于较之非生态农业的。否则,象张履祥这样一个十七世纪江南最优秀的农学家,断然不会为其挚友的遗属作出上述规划方案的。
(三)江南生态农业的实际可能性问题
质疑:在自然生物链中,每一级生物利用,都会消耗掉若干能量,因此就存在“种群依存数量”的问题。这个依存数量决定了生态农业的效率。举例说,一定面积的桑地可以饲养一定量的家蚕,这些蚕的蚕沙和桑地的枯叶能养一定量的绵羊,这些绵羊的粪便能养一定量的草鱼,这些草鱼的粪便能养一定量的鲢鱼,鱼池的沉积物(淤泥)反过来培肥桑园。如此往复,才能确定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实际上,一定量蚕虫的蚕沙和枯叶能饲养的绵羊数很有限,绵羊的排泄物中所剩的营养物质更少,能养的草鱼就更少,混养的鲢鱼自然又更少,每年的鱼池沉积物所能提供的肥料也不能完全补充桑园的肥份(浙江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大鱼塘每十年才清一次淤,田边鱼池的淤积量更少,很难每年罱泥)。因此,明清江南生态农业生态体系不足以达到现实的生产目标。反过来,试按本文对张氏设计的十亩生态农场的产出量计算,而作者又已证明江南生态农业在清代已很普及,那么,常熟县有耕地65万亩,该县有多大的产出量?全江南呢?恐怕连作者自己也不能对计算结果“自圆其说”了。
回应:这里实际上是两个问题:第一是明清江南生态农业生态体系是否足以达到现实的生产目标,第二则是清代江南生态农业是否普及。下面对此一一作出回应。
首先,质疑者认为明清江南生态农业生态体系不足以达到现实的生产目标,理由是在张氏方案中的可以循环利用的废物数量太少,不足以维持这种生态系统。这里我要说的是,这一点也是今天科学家在设计生态农业工程时首先要考虑的,因为“种群依存数量”是前面所提到的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基础之一[24] 。由于不可能做到完全不从外界补充部分物质要素,因此即使是今天的生态农业工程也还不能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需要从外界补充这些要素而否定生态农业的有效性。
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古今情况的差异。诚然,“浙江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大鱼塘”很可能“每十年才清一次淤”,但由此推论“田边鱼池的淤积量更少,很难每年罱泥”,却是无法成立的。事实上,至少从明代以来,河塘泥一直是江南大多数地方的主要肥源之一[25] 。直到1950年代中期,情况仍然如此。据陈恒力和王达的实地调查,1950年代中期嘉兴县建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因没有其它肥料来源,只有在捞河泥上面打主意”,“一年劳动时间有60%花费在捞河泥和运送河泥上”。尽管陈、王也开始担忧“今年尽量捞河泥,可产一千船,明年后年继续捞,能否永远保持这个数字?这是一个问题”[26] ,但是至少是在1950年代中期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尚未见到江南出现河泥资源的记载。
其次,如何看待一种新事务普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如何理解“普及”一词。按照最一般的理解,“普及”的意思就是“传布和推广到各方面”[27] ,“普遍地传到(地区、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