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 【字体: 】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22:03   点击数:[]    

庆七年开垦大青山后四旗空闲牧地766顷。农耕地北界已进入今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海流图)、乌兰察布盟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和四子王旗(乌兰花),到达了阴山山脉北麓(民国《绥乘》)。南界已进入鄂托克旗、杭锦旗、准格尔旗,隔毛乌素沙漠与陕北相望。但这里的农耕业极不稳定,原因是:一,“口外天气极寒,开冻迟而陨霜早,每年庄稼只收一季,每亩丰收不过数斗”;二,口外“地皆沙碛”,“而且地广人稀,无从得粪,以沙地而无粪培,耕种久则地力乏,往往种而不生,必须歇一二年后,始种一年,方能收获”;三,“口外粮户尽是客民,未编户籍,有利则认粮而种地,无利则弃地而之他”,“则此一年中,地即成无主之地,粮亦为无着之粮”[48]。特别是河套附近濒黄河的乌拉特、杭锦、达拉特三旗地“淤泥质肥而具胶性,遇水则融化滋长,无水遂坚成石田”,必须开渠引水才能进行耕种,故开垦的成本很高[49],经济效益不大。据潘复调查报告,清末后套已垦土地9709顷,以后由于“渠道淤塞,水不敷用,逐渐荒芜,及民国五年浇地仅5000顷,至六年减至4000顷,七年又减至3500顷,后套垦务之败坏,概可见矣”[50]。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乌盟各旗和伊盟鄂尔多斯地区均为典型的半农半牧区[51],其北界与清末一致,到达北纬42度左右。

(2)农牧过渡带中段:内蒙古今土默特旗地区汉人占耕很早,归化城一带大都为山西移民出口垦殖,初为“冬归春往”;以后竟全家移出口外。雍正初,仅大同等府百姓“散居土默特各村落”者,“已不下二千家”,而“归化城外尚有五百余村,更不知有几千家矣”[52]。据察哈尔都统雍正二年(1724)的调查,察哈尔右翼4旗已有出边汉民私垦农田近3万顷。“自张家口至镶兰旗察哈尔西界,各处山谷僻隅所居者万余”[53]。雍正十一年方承观《从军杂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载:“自张家口至山西杀虎口沿边千里,窑民与土默特人咸业耕种,北路军粮岁取给于此,内地无挽输之劳”。雍正十三年清政府曾一次开放归化城土默特地区4万顷土地招民垦种[54]。雍正二、十、十二年先后设置张家口、独石口、多伦诺尔三厅就是为了管理口外汉民的[55]。乾隆初,归化城郊“开垦无复隙土,大成村落”。城内除蒙古族外,还有汉族、回族等居民,人烟凑集。出城西行至黄河河套的土默特左右二旗地,“迷漫千里,悉皆腴壤,人居颇广”,向北直到大青山下,皆有“山西人携家开垦”的田地,“散布山谷间,山土饶沃”[56]。据乾隆八年(1743)的统计,归化城土默特旗的75000余顷土地中,牧地只占14268顷[57],说明农耕已占主要地位。乾隆二十五年在土默特左右旗地区设置了归化厅(治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城厅(今同)、清水河厅(今同)、和林格尔(今同)、萨拉齐厅(今土默特右旗)加上乾隆五年置的绥远城厅(今呼市东北五里)共六厅[58],属山西省管辖,反映游牧地向农耕地转化。例如清水河厅“所辖之属,原系蒙古草地,人无土著,所有居民皆由口内附近边墙邻封各州县招徕开垦而来,大率偏关、平鲁两县人居多”,乾隆年间有一千八百五十余户,如每户以五口计则有近十万人。光绪年间“因所垦熟地或被风刮,或被水冲,足以口内招来人民弃地逃回原籍者,实繁有徒”,当时实在户仅为九百余,较乾隆时减少了一半[59]。可见这里的农耕业是极不稳定的。本世纪三十年代,“察哈尔八旗中之左翼四旗及四群牧(今多伦、宝昌、康保、商者、沽源)之蒙民,尚完全度其游牧生活,不谙耕种,因南部各地均已设县治,故蒙民已逐渐北移,其生产经济,专赖牧畜”。察哈尔八旗中之右翼四旗境内(今兴和、集宁、丰镇、凉城、察右中旗)其土地已尽数开垦,约十七万顷。至于归化土默特旗也已尽数开垦,约有二万七千余顷,境内之蒙民与汉民同事耕种,与内地无异[60]。其时农牧分界线大致沿大马群山一线,向东至小滦河上游,与东段相接。

(3)农牧过渡带东段:一、本段在清代地属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和部分察哈尔地,其中卓索图盟喀喇沁地区(今内蒙赤峰和辽宁凌源、建昌一带)农业发展较早且迅速,因为地近长城,与内地连成一片。早在清朝入关以前,已有“喀喇沁人于法库山耕种”[61]。清初流入蒙古的汉人首先在此耕种定居,虽然清政府对前往喀喇沁的汉人有控制,但趋之日众,到了康熙末年,汉人逾越喀喇沁深入到克什克腾旗、敖汉旗、翁牛特旗、科尔沁及郭尔罗斯。

经过清前期一个世纪的辛勤开垦,至18世纪中叶,这些地区开始成为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区[62]。据喀喇沁左旗所藏乾隆十七年(1752)《汉人佃户调查表》,移居该处的汉户中,有80%属于被满洲贵族圈占土地、逐出家园的直隶人[63]。乾隆四十三年在喀喇沁地区设置了平泉州(今平泉县)、建昌县(今凌源县),正是为了对汉人的管理。嘉庆初年,清政府放松了边禁,内地农民携眷出口可以不经查验,于是内地大批农民携家带口出口垦耕。嘉庆十五年(1815)“热河迤北一带”,“山广平原,尽行开垦”[64]。

到了道光年间,就连开垦较晚的喀喇沁右旗,也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3)

  • 下一篇文章: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1)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的服饰追求
  •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
  •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
  • ››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与环境恶化
  •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发...
  •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