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榆林等堡芹河等处大沙北墙高一丈,埋没墩院者长二万三十八丈三尺。响水等堡防胡等处比墙高七八丈,壅淤墩院者长八千四百十八丈七尺。榆林威武等堡桃梁等处比墙高至五六尺及与墙平,厚阔不等”[36]。由于边墙外风沙壅积,无法耕种,农牧过渡带的南界退至长城一线。即便在长城以内宣府、大同镇卫所的屯田,“耕耘于砂碛之中,颇多得不偿失”[37]。可知诸卫内迁之后,屯垦种植业反而衰落。其原因无疑与环境恶化有关。隆庆以后,大同地区与蒙古开互市,鞑靼“以牛马易粟豆”[38]。当时的农牧过渡带的南界则在长城一线。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从14世纪中叶开始,我国的气温逐渐下降,进入一个寒冷期,气温由温润转向干旱,北边的农业环境恶化,原先卫所屯田地区已不能维持军士的基本的粮食需要,不得不内撤至长城一线。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在十五世纪中叶以后,因过渡耕牧、气候干旱,毛乌素沙地不断扩大,以至在长城北侧数十里地已不能耕种,全为沙土所淹,长城不仅成为当时农牧的分界线,也起着挡沙南侵、保持长城以南农田的作用。这种情况大的延续到了十七世纪。 二、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农牧过渡带
1644年清朝统一,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不成为一条政治界线。清政府为了恢复、发展和保护蒙古高原的畜牧业,划定蒙古各旗盟的游牧界线,禁止越界放牧。又为防止汉蒙联合反清,曾对蒙古地区实行封禁。顺治十二年(1655)下令“各地口内旷土,听兵垦种,不得往口外开垦牧地”[39]。但这只是禁止了官方组织士兵出边垦种,并不能制止人民私自出口垦种。到了康熙年间国内政治稳定,政府开始提倡开垦荒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又规定:“凡内地民人出口,于蒙古地方贸易耕种,不得娶蒙古妇女为妻”[40]。此处已承认赴口外耕种的合法性,等于否定了顺治十二年的禁令。于是大批河北、山东、山西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涌往口外开垦。
玄烨曾说:“蒙古田土高,而且腴,雨雪常调,无荒歉之年,更兼土洁泉甘,诚佳壤也”[41]。又说:“今巡行边外,见各处皆有山东人,或行商,或力田,至数十万之多”。“今河南、山东、直隶之民往边外开垦者多”[42]。康熙五十一年(1712)仅“山东民人来口外垦地者,多至十万余”[43],随着口外沿线大批牧地被开垦,北部农牧过渡带逐渐向北推移。清末曾一度推行新政,主要内容之一即开垦蒙地,于是农牧过渡带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1)农牧过渡带西段:本段地境为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正是黄河河套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秦汉以来凡汉民族或受汉族影响较大的民族据有此地,都曾开发为发达的农业区。明时后套地区为蒙古人控制,农业衰落。清初李自成余部曾退居河套,以后又有内地人民随征噶尔丹清军进入河套。由于明朝中叶以来农牧业均已衰落,已成荒凉一片,他们“多在野处以柳木为椽,以茅茨为之草庵,卑陋秋隘,无异穴居”[44]。以后内地人民不断移入,到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山陕北部贫民由土默特而西,私向蒙人租地垦种,而甘省边民亦复辟殖,于是伊蒙七旗境内,凡近黄河、长城处,所在多有汉人足迹”[45]。清初规定鄂尔多斯南面长城边墙外50里为禁留地;康熙三十六年准许蒙汉民在此耕种;五十八年又规定界址,边外开垦有沙地区30里立界,无沙地区20里立界,雍正八年(1730)在旧界外再展二三十里,以原留禁地50里为界。这些规定对鄂尔多斯人口的稳定、植被的保护、沙化的抑制起了一定的作用。
康熙末年以后汉人向蒙人租种渐多,但后套土地皆由河水淤积而成,质软而具碱性,得水则土膏腴美,无水则坚成石田。没有一定规模人工渠道的开修,农业难见成效。所以这里开垦较缓慢。前套土地沙泥相间,气候干燥,雨量稀少,虽不须灌溉也可耕种,但毕竟因自然环境过差,农耕的规模也很小,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实行新政,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放垦蒙地。1902年设立蒙旗垦务总局,以贻谷为督办垦务大臣,负责动员各蒙旗报垦,以后在察哈尔左右旗、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开垦出大批农田。直至光绪三十四年四月贻谷被撤职以前,共计在内蒙古西部放垦土地约84.000余顷,以后又在乌伊两盟续放垦地3300余顷。总计在清末新政的十年里,在内蒙古西部新放垦土地共约87000余顷。这次大规模放垦,内蒙古西部的农耕区有了空前的扩大。察哈尔左右翼(除北部少数地区)、归化城土默特、后套地区,凡属可耕地几乎垦辟殆尽,基本上变成了纯农业区。伊克昭盟中、东部的郡王、扎萨克、准噶尔、达拉特旗,以及大青山后的广漠高原上,也出现了成千顷连绵的大面积农田[46]。例如在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县“昔为蒙民游牧之区,土著者无多,自清季末叶垦殖以来,移民渐多,由晋北、陕北移来者约占十分之七八,冀、鲁、豫各省来者占十分之二三”,“境内居民十之七以务农为业”[47]。又据民国二十三年《归绥县志·经政志》记载,乾隆六十年开垦大青山后牧地4230顷,嘉庆十二年续垦地2725顷,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