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鞑靼传》即采其说。以后史家大都沿用这种说法。但明朝人郭造卿对此说已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后代明统治者无力收复土地,嫁祸于祖先[11]。实际上兀良哈三卫牧地最初远离明边,泰宁卫在元泰州(今内蒙古洮南一带),朵颜卫在额克多延温都儿(今扎赍特旗北)、搠儿河(今绰尔河)一带,福余卫在瑚裕尔河流域(今齐齐哈尔一带)[12]。宣德年间始南下,牧马滦河上游。永乐初年并没有占据大宁都司地。近年也有人研究证明,畀地之说是一个“冤案”,实属子虚乌有[13]。因论证比较复杂,无法在此详述,不过其结论是可信的。
第三,明朝将北边的卫所前撤之后,原来的地方还是在明朝的势力控制之下。如永乐初年大宁都司内迁之后约五十年,景泰四年(1453)“三卫乞居大废城,不许。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天顺(1457—1464)后遂入三卫”[14]。又如宣德以后,明朝在长城以外有“烧荒”制度,“每于冬初,命将率兵出塞焚草,名曰烧荒。盖防寇南向且耀兵也”[15]。弘治年间宣府镇(治今河北宣化)一带也实行烧荒,凡每岁七月兵部命“各边遣官军往虏人出没之地三五百里外乘风纵火,焚烧野草,以绝胡马,名曰烧荒”,“使贼马不得久牧,边方易为了守”[16]。这些都说明永乐、宣德时长城以外二三至三五百里之间仍在明朝势力范围之内,并不存在边墙外直接受到鞑靼、瓦剌威胁的情况。而蒙古人南进直接威胁到明朝北边则是天顺以后的事,弘治、成化年间达到高潮。因此将永乐初年诸卫内迁原因归诸于便于防守,恐与事实不符。
我们认为15世纪初诸卫内迁的根本原因是北边地区气候转寒、环境恶化造成的。以下一些史实可以得到证明:
一,开平卫在元为上都路,也是屯田处所。洪武初年建为卫,屯田垦种近半个世纪。至永乐元年内迁京师,四年还旧治。因“开平以孤城临极边,又无险可恃”[17],需派大量军士守备,军储供应成了一大问题。如永乐十年六月自宣府镇万全卫运粮二万石往开平以备军[18]。永乐十八年因开平卫粮饷不给,又从“京仓运米三万石贮开平,以备军储”[19]。可是“运粮赴开平,每军运米一石,又当以骑士护送,计人马资费率以二石七斗致一石”[20],所费不赀,政府不胜负担。所以洪熙元年(1425)就有内迁独石口之议[21]。宣德元年户部主事王良言:“开平极边之地,岁运粮地,而军士戍守者皆有妻子,粮不足以赡其家”[22]。终于宣德五年因开平“岁运粮四万石,人力不济”,内迁至独石口[23]。为什么在洪武年间这里的卫所屯田能够维持下去,而到了永乐时期却不能了呢?无疑是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气候转寒变干,使农耕已无法维持军士的基本生活,不得不撤退南迁了。
二,上文提到洪武年间山西大同地区、内蒙古和林格尔、集宁一带卫所屯田年产亩0.37石,并不被认为是丰收,可见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可是当永乐初年将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的云川、浑河北岸的玉林卫、镇虏卫,凉城东北岱海附近的宣德卫以及商都东南的察罕脑儿卫(今插汉脑儿)都迁入今长城以内大同地区后,却又感到大同一带土地贫瘠,“大同城北,沙碱苦寒”[24]。大同镇所辖十卫“地土沙碛”,云中一带“风高土燥,物产最薄”[25]。正德年间宣大总督许论说:“边地瘠薄,风寒霜早,耕作所入,不足供用,全籍关南和籴以济其半”[26]。这说明当时长城内外环境起了变化,已非洪武初年设卫时的情况了。东胜卫(今托克托)一带情况特殊,因地处黄河、大黑河流域,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但在洪武末年也有“天气早寒,田谷少获”[27]之感。虽然以后蒙古人进占这里,在其统治下的汉人仍有农耕,如嘉靖年间在今呼和浩特附近俺答利用汉人开发耕地约五六顷,然“所种皆谷黍蜀秫糜子”等耐寒作物。嘉靖三十三年(1554)汉人丘富等“招集亡命,居丰州,筑城自卫,构宫殿,垦水田,号曰板升”,也在今呼市附近。嘉靖三十九年明兵直捣丰州,“焚板升略尽”[28]。以后万历年间又有大批汉人迁入,人数发展到了十万,开田万顷,“连村数百”,从事农业[29]。所以正统以后明朝边臣多有恢复东胜之议,主要是着眼于这片土地。其实除了这里因有大黑河和黄河的灌溉汉人到此即可进行农耕外,其他地方既寒又干,没有灌溉条件,就不可能进行耕种。
三,黄河以南河套地区为鄂尔多斯高原,在东胜未撤以前,“军士得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围猎之利,地方丰庶,称雄镇焉”[30]。东胜撤废之初,套内尚未为鞑靼所居,“土地沃豪,草木繁茂,禽兽生息”[31]。可见是一片自然环境较好的农牧交错地带。15世纪下半叶开始,蒙古人入居河套地区,“自后常牧套内,侵扰中原”[32],于是全成牧地。在其南面明朝边墙一带,军民“多出墩外种食”[33],“远者七八十里,近者二三十里,越境种田”[34]。其时农牧过渡带的南界大致在今长城一线稍北。可是由于15世纪以来气候趋寒转干,过渡的农耕和放牧都会使脆弱的鄂尔多斯高原的环境很快恶化。所以16世纪中叶(万历)起,毛乌素沙地不断扩展,“沿边城堡,风沙日积,……历年沙壅或深至二三丈者有之,三四丈者有之”[35];陕北边墙“东自常乐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