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      ★★★ 【字体: 】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18   点击数:[]    

2] 。此外,哈喇和卓、托克三、哈喇沙尔等地均利用周围高山积雪融水,引渠灌溉田亩。据《新疆图志·沟渠志》载,清代天山南北各道共有干渠944条,支渠2363条,灌溉田地1119万余亩。这些河渠及其设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田灌溉系统,覆盖新疆大部分农业耕地。直到光绪年间,一部分水利设施仍在发挥作用。

毫无疑问,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田垦殖规模的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兴修水利工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其一,西北大部分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田土砂碛,土脉松浮”,加上长期干旱少雨,土质干燥,地表组成物质疏松,保水性能和抗冲刷能力都非常差。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修建渠道并使其经久不衰,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清人杨应琚曾这样描述,“人知宁夏有渠之美,而不知宁夏办渠之难,何者也?他处水利或凿渠,或筑堰,大抵劳费在一时,而民享其利远者百年,近者也数十年,然后议补苴修葺耳。今宁夏之渠,岁需修浚,民间所输物料,率数十万,工夫率数十万。然河水一石,其泥六斗,一岁所浚,且不能敌一岁所淤,往往渠高流浅,灌溉难周”[43] 。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疏浚渠身,加固坝岸。否则,不是“引灌不及”,就是“冲决为患”。

对于绿洲农业灌溉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绿洲农业灌溉系统受季节变化影响很大。春夏之季,气温升高,高山积雪开始融化,河流来水量增大。秋冬之时,气温下降,河水流量减少。因此,需要根据水量变化情况来对渠道进行维护,“每年六七月内,山水暴发,势甚汹涌,必须巡查修筑。及秋后水落,沙泥淤积,须行挑浚”[44] 。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地方官员制定了很多水利管理办法,甚至设专人管理,但“法久生弊,弊久法尽”,大部分水利工程长则十余年,短则二三年就会废弃。这一点,西北地方史志中多有记载。此处不再详述。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绿洲农业区而言,长期开发地表或地下水资源,还引起水源枯竭,河流干涸枯竭,不少农田又变成荒漠沙地。如河西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明清时期由于灌溉用水增大,河流水量不断减少,众多支流从长流水逐渐变成季节性的间歇河,有的支流甚至完全断流。据《五凉全志》记载,镇番县本来土沃泽饶,可耕可渔,但由于“移坵开荒者,沿河棋布,致使河水日细,泽梁亦涸”[45] 。流经永昌县中部和金昌市的金川河(泉水河),乾隆时仍“水流迅急,引以转硙灌田,其利甚溥”[46] ,但是,至光绪三年(1877),该河所流经的水磨关“水深才尺许”。1927年《永昌县各项调查表》记载,当时金川河上源西大河“近年为番族牲畜践踏,水多干涸,灌溉维艰”,下游地区“宁远堡以下河道,除遇数载一发之大洪水及冬季灌溉余水外,河床终年干涸,故难获灌溉之利”,“且土质干松,经朔风吹播,现耕良田,亦日渐沙化”[47] 。安西锁阳城的废弃,也是明清时期河流干涸带来的结果[48] 。锁阳城位于昌马河冲积扇的西部。康熙和雍正年间,随着该地人口的增加,清政府在冲积扇东部和北部地区建置靖逆卫(今玉门镇)、安西厅(今布隆吉城)、安西卫、柳沟卫。到乾隆初年,这一厅三卫开掘渠道10余条,长150公里,共辟地约10万余亩,使有限的昌马河水被大量引灌,地处冲积扇西部的锁阳城一带遂断流干涸。到清代中后期,锁阳城周围绿洲完全荒颓,“城外北面多红柳黄茆,耕地尚少,西、南二面则平畴千顷,沃野弥望,沟塍遗迹绣错纷然”,其引灌渠道“今俱干涸无水,渠身沙砾,所以此城遂废”[49] 。可见,水资源过度开发,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空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三、生产技术落后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垦殖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产技术的先进与否不仅决定农业开发的经济效益,而且决定农业开发的生态效益。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虽然经过历代的开发经营,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是,总体上看,农业开发的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部分地区甚至停留在“刀耕火种”状态。

与内地相比,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称得上是地广人稀。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具有粗放经营的倾向。如河套地区农耕历史可谓悠久,但直到清末,农业生产技术依然十分落后,“农民耕种,只于春暖时,将田土翻犁耙平,因渠水灌注,于芒种时,将稻种播撒田中,是其自行茁苗、生长以至收获,从无分秧者。又以气候关系,各种农作物类只收一季,农民耕作,全凭时令经验”[50] 。河西民勤县也大抵如此,“以手去莠,无耕耘之县”,“田不两收,农鲜余三余九之蓄”[51] 。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技术可言。如北疆地区,“其耕种之法,抚犁一具,驾以两牲,田无畴列,但横斜欹曲,掀土而播其种,迎风扬洒如繁星。旱田一犁之后,任其自长。水田犁行一周,布籽泥淖中,用耙覆之。不知分秧之法,稂莠蔓生,弗刈弗薅,及其蕴蘩,并废灌溉,待日曝龟坼,草尽枯萎,乃引水溉苗,苗则复活”[52]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

  • 下一篇文章:清代中期棚民对徽州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明清时期苏州妇女的服饰追求
  • ››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
  •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
  • ››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与环境恶化
  •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发...
  •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