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      ★★★ 【字体: 】  
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15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粤东北为山区,大埔县则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向有“山中山”之称。自明代中叶以来,该地人口大增,除垦种有限的盆地外,人们靠山吃山,山林成为重要的的生存资源。开发山林,可以给人们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如果采伐过度,则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一系列生态灾难和社会危害。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编的《大埔县志》中,登载了一篇名为《湖寮田山记》的文章,反映了当时因山林过度开发而导致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试以此为中心,结合当时大埔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试对明末清初大埔山区的山林开发及环境保护问题做些探讨。

一、 山区环境与开发

大埔北与福建的上杭、永定接壤,东界福建之平和,西接梅县,南邻饶平、丰顺,全部为丘陵山地,海拔自200米至1000米。境内多山,东北两面与福建接壤处有桃坑嶂、水珠岽、三层岭及象湖诸山;东南近饶平有铁顶岽、纹山、西岩山和罗根石山,西南接丰顺处有飞凤坳、留宾岽,铜鼓嶂诸山;与梅县接壤之地有明山嶂、王寿山、阴那山等。在县的西北部,有五百嶂、风波嶂、笔山、狮子山、角吉嶂、三将军山、阳石峰,这些山岭,莫不重岩叠嶂,飞壑流丹。而东南部诸山,如芙蓉山、双吉山、帽山、虎耳山、廊山嶂、九峻岭等,也莫不磅礴郁积,千岩竞秀。中部地区有华表、天狗诸山及曾子嶂、大湖岽、木寨岌、桃花笔、狮子顶、横屏山等。山林聚水,在这些众多的山岭之间,形成众多的大小河流。其中汀江(山河以下为韩江)中贯,梅江西来,清远河横其东南,构成河流三大系统。在北部除汀江外,主要有青溪、小靖溪、大靖溪,都注入汀江。汀江发源于福建宁化县,流经长汀、上杭、永定入大埔县。东南部主要有清远河,发源于福建平和县东,西流经平和县城,从西北流入县境之大产、兰砂、百候,再经同仁、三河入韩江。

这些河流在山间长期冲刷淤积,逐渐在较宽阔的山间冲积成为众多的大小盆地。其中较大的盆地如百候盆地,由清远河流经百候后,水势纡缓,遂蔚成百候盆地。湖寮盆地,由清远河流到湖寮东南端的黎家坪后,便折而西北流,经岭下到杨梅田以后又接受湖寮北面来自岩上甲经莒村长窖的溪水,转向西南流,直向下沥、河头,再接受双坑水,曲水纡回,从而形成湖寮盆地。相传该地原为湖泊,汉晋时,有人于湖边搭棚寮以居,后由于河流冲积及人工围湖,遂成盆地,居民发展成为村落,遂名为湖寮村。

这些山间大小盆地,一般都四面群山环绕,水土条件较好,宜于耕种,亦宜于畜牧。据现有各姓族谱记载,大埔居民多为移民。 较早定居大埔的居民,大多居住在这些盆地中。如晋朝义熙九年(413)在当时移民较集中之地流人营设置的义招县(含今天大埔、梅县等地),就有招收安置移民之意,县址即设在湖寮盆地的湖寮村(即今古城)。据称是宋末迁来的肖、杨、池、丘等姓,定居于百候盆地;饶姓定居于茶阳盆地,张姓定居于小靖盆地,吴、蓝、罗、黄等姓定居于湖寮盆地。各姓大多为南宋或宋亡以后迁居大埔,他们开垦田地,种植粮食,采伐山林,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活所需。随着人口的繁衍,宗族的发展,到明代中叶已传至八九代,已达到相当的人口规模,所承担的赋役徭役可以满足一个县衙动作所需,以致可以于嘉靖五年(1526)设县。建县时所登记的人口虽仅4721户,36785人,但这只是纳税人口,并未反映真实的人口情况。如建县20多年后的湖寮附近6社,即“民万家”,以一家5口计,达5万之众,已超过了全县的人口数。人口的大量增加,反映当时大埔山区的开发已达到相当的程度。

二、 过度采伐与环境问题之呈现

大埔地处万山之中,山多田少,“其间耕桑之地,不过山阻水涯总计之得十一耳。故民生生计甚难,其不沾寸土则十室而九也。”因其它资源缺乏,很多人靠采伐山林为生。如王演畴万历二十九年到大埔来任知县时,“度岭而南入(县)境,峰头石上见男妇老弱皆樵采,负载相错于道,黎烈日,履嵯岩,走且如鹜。甫下车,进邑父老问焉。古称男耕女织,今皆以力事人,岂非农桑无地,故以樵负当耕织与?良苦矣。父老为予言,君候谓其苦,此犹乐事,彼之生计在樵,所从来矣。今道旁之山且将童,非深入不能得。”[2] 再如平砂社一带,居民赖樵采为半年生活之计。[3]

明清以来,潮州沿海一带人口众多,制瓷、盐业等相当发达,生产、生活所必须的竹木炭柴严重缺乏,形成一个庞大的木柴需求市场。烧制瓷器、煮盐以及日常生活所需均用木材柴炭等,顺韩江而下,由大埔等山区源源不断地运往潮州府城及沿海平原。嘉靖年间“乌槎山……接饶平县界,山势崔嵬旋绕。所产竹木,海、饶、大埔多资之。”[4] “潮郡下游诸县,桁梁等多取材于埔属。”不少商人因贩卖竹木而发财致富。如万历年间双坑人何少松为木商,把家乡的木材大量贩卖到潮州,“不数年广置田庄,称饶裕焉。某年洪水为灾,木排缆脱,木冲湘桥,而湘桥第十四墩建筑年久,因而圮毁。”他竟独力修复。[5]

除伐木外,还在山中以山林烧炭、造纸,甚至起炉炼铁。如湖寮附近有高道庵、双髻山、山丰山,为附近吴、蓝、罗、黄、丘等各姓生产生活所需“材、薪、藤、笋”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西北地区的马政

  • 下一篇文章: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明末清初(1620—1720年)中国的农...
  • ››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