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农学论文农艺学
   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      ★★★ 【字体: 】  
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09 23:19:15   点击数:[]    

之所。“嘉靖壬午(1522)以来,双坑何氏潜入山林,伐木抄纸。”经营了10年,“逮壬辰(1532)攒册,妄意首垦。”经其他各姓及地方官员反对才罢手。但厚利所在,何氏并不愿放弃,因此“越十年壬寅(1542),何氏复据前山,招商伐木,煽炉专利。”招纳商人,砍伐树木,出卖木材,并构筑炭窑,烧制木炭出售。[6]

大埔平砂社一带,明末有“钻利小人入山起窖烧炭营生”。后又有人在此煽炉炼铁,所费木炭更巨,“大炉一座其所需之炭即用小炭窑八十余座。数年后草根剥落,地气焦枯。”[7] 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明末以来人口增加太快,生产及日常生活所需木材、薪炭均取之于山林。且居民过于集中于盆地,盆地开垦完了,就向周边的山林进军。烧山开垦者日多,树木被砍伐太多,致使山林迅速惨遭破坏,“山濯濯童矣。”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倏时大雨,百道流潦,泥沙崩塌”,[8] 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首先是“山就童而泽缘涸”。山地因缺少植被,自然降水直接成为地表径流,山陵不能涵养水源,从而使田地缺乏较稳定的灌溉水源,出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现象,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如湖寮附近有高道庵、双髻山、山丰山,因何姓等人的过度采伐,至嘉靖“己酉(1549),山就童而泽缘涸,田粮荒害,民命不堪。”[9]

其次是泥沙淤塞沟渠,破坏水利设施。人们在开垦田地时,为了引水灌溉,在山间流水的出口处修筑了许多水陂、水渠。如百候的蔡仙圳,“相传宋开禧元年由蔡仙人捐资开凿,经七八里,灌田三千余亩。”[10] 嘉靖年间湖寮一带筑有车陂、黎家坪陂、双坑陂、黄坑陂、葵坑陂、高圳、陈衙陂、跳河陂、小滞陂等。小滞陂在湖寮黄坑圳之上流,灌溉湖寮山子下、古城、龙岗等村千余亩。但因附近各姓砍伐山林过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小滞崩颓,殆无宁岁。”[11]

再次是河水“涨溢为患,堤易荡决,田被淹浸”,[12] 造成严重灾难,甚至改变自然环境,恶化自然条件。如茶阳盆地,县治设于此处的理由之一就是有上百顷的平原可以耕种。但“自万历间,小靖溪徙,蹋岗水啮,遂举昔年沃壤,尽为河伯所有。”[13]

尤为严重的是,大的水旱灾难变得更加频繁。如嘉靖三十五年以前仅记载2次,而以后至明末共记载了10次。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如嘉靖三十五年的大水,“其水一月再至,城不浸者盈尺,古昔之所无也。神泉铺店漂流殆尽。城中公署、民居,十倾八九,米谷货物皆湮没糜烂,数十年蓄聚,坏于一朝。灾害之惨,莫此为甚。”

三、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面对因山林过度采伐而导致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地方官员和士绅们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

种树封山。嘉靖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间任大埔县令的吴立思认为,“濯濯岂山之性哉?山川弗正性命,欲民物康阜,得乎?”认为山的本性应该是林木丛生,郁郁葱葱,百姓才能从中获取生活之资,才能丰衣足食。因此大力提倡百姓在被砍光的濯濯童山上栽种树木。并亲自在天印山上“载封载植,时亲省焉。邑之父老,咸往从之。”雍正年间任潮阳知县的蓝鼎元也认为要改变大埔的经济状况,必须“谷涧冈阜,皆种竹木,槎蘖伐夭,并为严禁。”[14]

保护水源林。水源林为田地灌溉用水发源之处,如采伐过度,将导致水源枯竭,田地颗粒无收,不仅影响百姓的生活,还使百姓无法向官府交纳赋税,从而影响国家收入。因此官府多把水源林作为官山,严加保护,不能私占垦伐。

湖寮盆地有“田畴百有余顷”,其“水利本自三山:一曰高道庵,一曰双髻山,一曰山丰。位连离兑,田距二十余里。源泉泻为沟圳之流,竹木蓄作车陂之具,”为湖寮各姓田地的主要灌溉水源。“而材、薪、藤、笋亦就仰给。农之耕耔于是乎赖,国之租调于是乎供,民之用度于是乎藉。自有此乡、此民、此田,须有此山。六社共之,罔或竞也。”嘉靖壬午(1522)以来,双坑何氏等“潜入山林,伐木抄纸”,后来又“招商伐木,煽炉专利”。“至于己酉(1549),山就童而泽缘涸,田粮荒害,民命不堪。”严重影响了湖寮各姓的生活。于是“士民黄裳、廖钦事、蓝田学、丘万古、廖见一、蓝继芬、罗宗铉、梁国器、蓝绪、张仕龙、蓝裳、罗文黼、梁国巽、罗子鹏、罗尚清等凡百余人”,赴县控告。官府遂“按法治罪,”“斥罢五炉,申严界域。”“追征赃银三百二十余两,而山仍归六社。”并立石碑于山上,以示明确。“经年锢疾,赖以克瘳,而六社生灵得以永奠厥丽矣。”[15] 这就是后来困扰湖寮各姓与双坑何姓之间数百年之久的“湖寮田山”事件。[16]

严禁盗斫焚山。盗砍山林,焚山开荒,对山林植被的破坏严重,官府多予以严禁。

如乾隆年间,双坑何、丘、陈、罗、谢等各姓所种之树,“惨遭一般贼党假做屋料、水桶为名,买人十株,盗斫他人百株,买人百株,盗窃案斫他人千株,以致盗贼生心,连年偷盗不休。大树已完,小树又偷,童山濯濯,萌檗无存。甚而乘三冬朔风猛烈,夤夜放火焚烧,借口煨烬,肆行党抢。皇仁变为故纸,民业化作灰尘。至今民惧于盗,又悚于火,不敢种田。山为遇天旱,山无树木遮荫,泉源涸渴;遇天雨,山无树叶阻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清代西北地区的马政

  • 下一篇文章: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为中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灭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 ››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
  •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2)...
  • ››曲氏高昌和唐代西州的葡萄、葡萄酒...
  • ››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
  •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
  • ››盆景园规划设计浅谈
  •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首席人物杰...
  • ››一学两名--园林和景观
  • ››设计公司的发展策略
  • ››明末清初(1620—1720年)中国的农...
  • ››明末清初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