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交颓。旱涝受害,粮田荒芜,国课无供,民生莫保。”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各姓百姓的生活。因此官府应当地生员何其煌、何殷勤、何经国、何经光、何弼良、何光华,贡生何廷扬,子民肖玉盛、何乃敬、丘士纶、陈东升、罗上拔、保长谢宗玉之请,竖立石碑,严禁盗斫焚山。并明确表示,如有人“借影盗斫,放火焚烧,一经巡山公人拿获,许即指名禀赴本县,以凭差拘严究。”[17]
四、 山林种植与经营
由于过度采伐山林导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但山区居民又不能不以山林为生,因此人们在官府的提倡下,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山林,采伐对象出现了由自然林向人工林的转变,并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栽种之法与管理之道。
1、 由自然林到人工林
对于天然山林,人们开始为任意采伐。如开县之初,在茶阳县城之南的天印山,“靖溪环其东,漳溪绕其西,汀杭之水经其北。是山当三水交会之处,而屹然独立,端于浮印,秀如拱壁。”本为树木茂密之处,但“山之南麓,环以居民,斧金入焉,牛羊牧焉,故尔濯濯。邑之建逮今逾三十年矣”,[18] 竟成为濯濯童山。嘉靖年间湖寮何姓等在高道庵、双髻山、山丰山,也是只砍伐不种植。结果数十年之后,“山就童而泽缘涸,田粮荒害,民命不堪。”引起其他各姓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长达数百年的官司。[19]
这种滥采山林的现象一直到清初以后才有所改变。由于韩江下游地区庞大的木材市场的吸引,从明末以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经营山林,种植杉树、松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林木。如双坑何氏,嘉靖年间就想“封植”高道庵、双髻山、山丰山。到清初以后,这种现象就变得非常普遍。如康熙三十二年湖寮何与蓝、罗等打山林官司时,海阳县丞高某在查堪杉树种植情况时看到,“山丰山系蓝罗黄丘等姓栽种”,“高道庵之前地名粪箕窝何姓杉木繁多。”“何姓通族坟木共十八处”,“外有他姓共三十三家。” 并认为“此乡居民,山多田少,艺木营生,历代无异。不独何氏一姓,合邑皆然。”[20] 可见人工林的种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并成为一种维持生计的主要经营方式。
双坑何姓村落四周之山,因长期樵采,山上连一个“遮障之所”也找不到。康熙初年,“至十八世通族始议,照鼎成、道隆、鸿业三户丁口派银购物,鸠工栽种,修蓄松、杉等木。”经过族人数十年的精心管理后,至乾隆十七年时,“吾族一抔之土,茂林修竹,蔚然深秀,一望无际。”[21]
2、 种植之法
在长期的植树造林实践中,大埔人形成了一套造林之法,其依树种不同而各不相同。[22]
杉树须选择较阴凉之地栽种。上年冬间先将山中杂草烧尽。至惊蛰春分时候,觅山中砍去之老杉树头根际所生嫩荪长约尺余稍有茸根者劈下,用泥土调成糊状,蘸其根,置于阴凉之处。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便挑一个春雨连绵的日子种于山中。以后每年夏季要铲除杂树野草,“毋使高荫,能锄松其土更妙。如是约五年,则杉高数丈,葱翠成林矣。”杉有油杉、白茵杉两种。白茵杉长十五六年可供建筑梁桷之用,而油杉要长20多年才可供建筑之用。白茵杉易长,但质轻而价廉。本地人建房少用,多运到潮州销售。
松树宜种于半阴之地,过阴则长不大。栽种者预先两年打下松果,“半削其鳞状之壳,曝之使出种子。”次年春初播种于园地。经一年后松秧高约五六寸。又次年先将种树之山的杂草烧去,然后挖松秧,蘸以糊状之泥浆,趁春雨之日上山栽种。如要简便,则预先一年采集松子,“趁雨登山,以刀尖掘土,每穴下松子一粒,待其自生。”但此法一恐野草易生,高荫新苗;二恐鸟雀吸食种子,因而效果较差。栽种后二三年间,每当秋夏之季,亦宜铲除杂草,毋使高荫。待四五年后,则森森成林矣。早者大约十二三年,迟者或至20年,可以出卖。一次砍后,即将树头挖去,因其不能再生嫩荪,留之徒占地面。
松、杉而外种得最多者为杂木。所谓杂木,即不论何种树木,混杂栽种。届时尽砍之,设窑烧炭,或作杂柴售卖,俗称之为山柴。种山柴虽说不论树种,实际上还是有所选择。最佳者为豪树,其种法一如栽松之法。其次为包衣周,种包衣周不须预播秧苗,只需在上年冬季采集其种子,届时登山掘土下种,即能自生。此两种树的长处在于砍伐一次后,其根际自能繁殖新苗,无须再用人工栽种,连砍五六次而其根仍能不朽,人工省,收益大。除这两种之外,其余数百种则听其自生自长,混杂其间,以人工栽种者绝少。
凡种山柴,初次栽豪树及包衣周等,宜十一二年砍伐。以后宜十五六年砍伐一次。如初次“蓄之太老”,则树根增发新苗较少。每次砍伐后,不宜烧山,如烧山则树头就毁了。每年须铲杂草一次,以免无用之小灌木及杂生荆棘侵僭新苗。
泥竹宜种于河岸常遭洪水之地。遭一次水浸,则泥土增厚一次,而竹愈加茂盛。种泥竹不须花任何人工。但在生笋时,须注意除去害虫。老竹则逐年陆续砍伐,束捆成排,运至潮州售买,作竹篾之用。沿大河各地均有之,以高陂为最多。
黄竹则宜种于山冈。栽种者将遍山泥土掘松,再栽竹种,间距约丈许,次年根际即生新笋,五年后可以成林。老者陆续砍伐,十年之后则每年均有相等之出产,其利永远无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