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理工论文 → 水利工程 |
|
|||||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4:28 点击数:[] ![]() |
|||||
线,将河北平原上诸水都引入这一片湖泊带,完全扰乱了当地的自然水系。在这条国防线上开辟水稻田,以提供驻军的口粮。由于唐代以来河北平原水利的过度开发,遂使土壤逐渐盐渍化。天圣四年(1026年),太常博士王治说:“河北为天下根本,其民俭啬勤苦,古号丰实。……魏史起凿十二渠引漳水溉斥卤之地,而河内饶足。……唐至德后,渠废,而相、魏、磁、沼之地并漳水者,属遭决溢,今皆斥卤不可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4)《梦溪笔谈》卷24《杂志》云:从太行山下来的“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皆浊流”。庆历六年(1046年)监察御史何郯言:“河北一路,除沧、滨出盐外,其深、冀、邢、洺等十数州,地多碱卤,不可耕种,民唯以煮小盐为业,衣食赋税皆出于此。”(《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五之二)元人宋本《都水监事记》云:“古燕赵之地,吾尝行雄、莫、镇、定间,求所谓督亢陂者,则固已废,何承矩之塘堰,亦漫不可迹。渔阳燕郡戾陵诸堰,则又并其名未闻,豪杰之意有作以兴废补弊者,恒慨惜之。”明人夏言云:“北方地土平夷广衍,中间大半舄卤薄瘠之地,葭苇沮洳之场,且地形率多洼下,一遇数日之雨,即成淹没,不必霖潦之久,辄有害稼之苦。”(《明经世文编》卷202《勘报皇庄疏》)明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23记载,当时华北百亩收七八十石,薄收三四十石,平均六十石,每亩平均为0.6石。[9] 北宋时期黄淮平原农业也开始衰落,地处黄淮平原的“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而地至肥壤、泉源陈泽之迹,迤迹犹在。……五代以来,天下丧乱,驱民为兵,而唐、邓、蔡、汝之间故陂旧堤,遂以堙废而不治。”(苏辙《栾城集》卷10《进策五道·民政下》)张方平说:“淮阳、许昌、汝南之域,人稀土旷,地力不足。”(《乐全集》卷4《屯田》)金代以后,黄河长期南泛夺淮入海,黄淮平原水利设施全遭破坏,河流淤浅,陂塘填平,农业受到严重影响。又由于连年战争,人口逃亡,“陈、蔡、汝、颍之间,土广人稀。”(《金史·曹望之传》)“陈、颍去京不及四百里,民居稀阔,农事半废,蔡息之间,十去八九。”(《金史·把胡鲁传》)元至正年间“两淮以北,大河以南,所在萧条。”(《元史·张帧传》)汉唐时期黄淮平原的一片繁荣景象,如同隔世,已成梦幻。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到九世纪唐代中叶,黄河流域的农业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水利建设工程也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黄河流域是当时人口最集中,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最辉煌的地区。这种鼎盛和辉煌就是建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地的不断扩大和向自然大量索取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就是以环境的失衡为代价的。中唐以后,黄河流域长期处在战乱状态,人口逃亡,水利失修,加上中游黄土高原的长期过度开发,引起水土流失加剧,黄河泛滥严重,下游河湖都被淤被垦,最终引起水资源匮乏。《水经注》时代190多个湖泊,到了10世纪以后,大部分淤废。到了近代只剩下北部的白洋淀(也是淤浅),南部的微山湖、洪泽湖(两湖都是明代以后形成的)。所以10世纪以后,黄河流域虽然在政局上处于和平环境之下,但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灌溉系统破坏难以修复,土壤沙碱,水旱不时渐趋严重,整个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经济逐渐衰落,以致近代成为我国灾害频发,经济贫困的地区。 四、余 论 历史是一面镜子,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变迁的回顾,使我们领悟到经济开发和环境变迁是一对难以兼顾的矛盾。古人虽对环境问题早有认识,但由于当时科学和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制度的限制,这种矛盾是难以避免的。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对环境问题认识,应该比古人要清醒多了。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曾经有过“以粮为纲”、“大炼钢铁”的政策失误,再加上人口的压力,造成全国性毁林造田的局面。据官方统计,1949年至1981年全国毁林造田及火灾损失林地至少有670万公顷。有人认为有近1000万公顷以上,不论怎样,我国林区在近四十多年来不断地缩减是事实。虽然建国以来也在不断地造林,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或管理不当,存活率仅1/3。同时一面在造林,一面在毁林,毁灭的速度超过造林速度。所谓“一把锄头造林,几把斧头砍树。”一颗树等于一个小水库,森林的破坏直接影响水资源的蓄养。这几年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已初见成效。但相应政策要跟上,即如何使采木工人变为护林工人而收入不减,并有所提高,否则恐怕难以持久。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多次断流,从1972—1996年的25年内有19年发生断流,断流时间长达100余天,1996年断流河段从河口向上延伸至封丘县,长达622公里。黄河流域大中城市普遍缺水,造成生产、生活的困难。北京市遭受沙暴的频次增加。这些都是森林过度砍伐,草地过量放牧,水资源过度开采,不知节制,头脑里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 如今讲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我认为以当前我国国情而言,水资源的保护为头等大事。历史上我国水资源大量消耗,也有无可奈何的苦衷。一是人口大量增加,特别宋代以后,由于基数大,成倍数增长。现在国策控制人口,但基数大增长率还是很高。人口增长要吃饭,不得不开垦荒地;不围湖造田,不引水灌溉,无法维持这么多人的生存。当前我国粮食压力已很大,大力发展农耕业,不可避免。二是历史上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农耕地区,不得不大规模开垦原不应该开垦的半干旱、干旱区,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今开发边疆,当然也是政治上需要。但如何兼顾生态环境,则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三是近年来搞经济近代化,实际就是城市化。不断地扩大城市,大搞经济基本建设,耗水量必定增加。黄河流域虽然经济不怎样,但耗水大户,钢铁、石油、化工、采矿主要都在北方。总之,随着经济发展,大量耗水难以避免。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需要注意:(一)一定要全民建立节水观念,深入每一个人心中。所以要强调注意建立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产业。研究循环使用水资源,大家建立节水观念和规则。这一点发达国家比我们做得好。以色列是沙漠国家,搞无水农业、搞滴灌。日本也做得好。我们也是要好好学习。(二)发展节水事业。如发展循环经济,废水利用,海水淡化科技。最近报导舟山地区研究海水淡化,技术过关,就是成本太高,尚无实用价值。(三)发展科技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非扩大耕地。(四)各大城市发展产业一定要考虑到水资源。“量水而行”。(五)坚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保护湿地等等政策,不能犹豫。(六)加强治污力度,对不规则的排污,加强处罚力度。现在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所以水污染问题长期不能解决。 现在很多城市因缺水,往往搞跨流域调水。这总非长久之计。河流的布局和流向,是自然界数亿万年形成的平衡。我们随意打破这种平衡,究竟后果如何,难以逆料。因此,长久之计,还是“节约用水”“以需定供”,加强节水观念,采取各方面加强水资源保护措施,水环境必定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编释文[Z].考古学专刊乙种第8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77页. [2] 李并城.残存在民勤县西沙窝中的古代遗址[J].中国沙漠1990年第2期;李并城.甘肃省金塔东沙窝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J].历史地理第19辑2003年. [3] 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墙变迁[A].见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4] 中国史研究[J].1986年第1期. [5] 周魁一.水部式与唐代的农田水利管理[J].历史地理第4辑1986年. [6] 周魁一.中国古代水资源税初探[J].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7] 邹逸磷.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制约[J].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 [8]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辽宋金元时期)[M]第八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9] 转引自徐泓.明洪武间的人口移徙[A].见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集(抽印本)[C]台北,1981年.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hanges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Yellow River Valley
Abstract: The exhaus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is typical in Yellow River Valley. In the Han Dynasty,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upper reaches were constantly opened up,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there was exhausted in a thousand years. In the Central Shanxi of the middle reaches, forests were destroyed in need of wood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was in danger. And the lower reaches plain has been extremely develop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food, 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has been deteriorated because of the silted-up rivers and lakes. Consequently, the prosperity of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as achieved at the cost of the environment of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the dilemma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 remain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resolved.
Key words: Yellow River Valley;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change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