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减少了人为错误操作的可能,它以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应用为方向,是国家电网由常规站改为综自站的一种发展趋势和主流技术。但不可避免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问题对策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将变电所二次 设备(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等) 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 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 技术,实现对全所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 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保护以及远动 信息传送等综合自动化功能的技术;是测 量、自动化、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在变电所 领域的综合应用。近几年来我国变电站综合 自动化技术,无论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 自行开发研制的系统,在技术和数量上都有 显著的发展。但在工程实际应用当中,部分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出来,存在问题较多,缺陷率很高,不能实 现真正的无人值班. 二、系统结构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方案随着 变电站的规模、复杂性、变电站在电力系统 的重要地位、所要求的可靠性以及变电层和 过程层总线的数据流率的不同而变化。目前 应用较广泛的系统结构形式主要有分布式、 集中式、分层分布式三种类型. 1.分布式系统结构 分布式系统结构是以一次主设备如开 关、变压器、母线等为安装单位,将控制、 I/O、闭锁、保护等单元分散,就地安装在一 次主设备屏(柜)上。站控单元通过串行口 与各一次设备相连,并与管理机和远方调度 中心通信。该系统自问世以来,显示出强大 的生命力. 2.集中式系统结构 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 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 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 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 该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减少占地面 积、造价低,适用于对35 kV或规模较小的变 电站,目前国内许多厂家尚属于这种结构方 式. 3.分层分布式结构 按变电站的控制层次和对象设置全站控 制级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就地单元控制 级间隔层(间隔单元)的二层式分布控制系统 结构。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 和间隔层. 上述三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推 出,虽有时间先后,但并不存在前后替代的 情况,变电站结构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各种系 统特点和变电站的实际情况,予以选配。如 以RTU为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用 于已建变电站的自动化改造,而分散式变电 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更适用于新建变电站. 三、存在的问题(一)技术标准问题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还没 有统一标准,因此标准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 解决的问题. 1.生产厂家的问题 目前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选型当中 存在着如所选系统功能不全面,产品质量不 过关,系统性能指标达不到要求等情况,主 要有以下问题:由于生产厂家过分重视经济 利益,用户又过分追求技术含量,而不重视 产品的性能及实用性,因而一批技术含量虽 较高,但产品并不过关,甚至结构、可靠性 很差的所谓高技术产品不断被使用;有些厂 家就某产品只搞技术鉴定,没搞产品鉴定; 另外,生产厂家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 功能、作用、结构及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宣传 和介绍不够,导致电力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对 系统认识不透彻,造成设计漏洞较多. 2.不同产品的接口问题 接口是综合自动化系统中非常重要而又 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包括小电流接 地装置、故障录波、无功装置等与通信控制 器、通信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之间的通 信。如果所有厂家自动化产品的数据接口遵 循统一、开放的数据接口标准,则上述问题 可得到圆满解决,用户可根据各种产品的特 点进行选择,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 3.抗干扰问题 亦即所谓的电磁兼容问题,是一个非常 重要然而却常被忽视的方面。电磁干扰对系 统在线运行的影响非常严重,若不采取有效 措施,将产生严重后果。可在系统的硬件和 软件方面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以消除或抑制 电磁干扰。如系统接地保护、隔离和屏蔽 等。传统上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出厂时 抗干扰试验手段相当原始,仅仅做一些开 关、电焊机、风扇等定性实验,到现场后往 往也只加上开合断路器的试验,一直没有一 个定量的指标,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干扰措施是 保证其系统可靠和稳定运行的基础,选择时 应注意,合格的自动化产品,除满足一般检 验项目外,主要还应通过高低温试验、耐湿 热试验、雷电冲击电压试验、动模试验,而 且还要重点通过四项电磁兼容试验,分别 是:1 MHz脉冲干扰试验、静电放电干扰试 验、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快速瞬变干扰试 验. 4.开放性问题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厂 家生产设备的互操作性(互换性);系统应能包 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新的发展要求;还必须 考虑和支持变电站运行功能的要求。而现有 的系统却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各厂家的设 备之间接口困难,甚至不能连接,从而造成 各厂家各自为政,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四、结束语 财力物力。另外,各种屏体及设备的组织方 式不尽相同,给维护和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二)电力管理体制与变电站综合自动 化系统关系问题 该系统的建设,使得继电保护、远动、 计量、变电运行等各专业相互渗透,传统的 技术分工、专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变电站综 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远动与保护专 业虽然有明确的专业设备划分,但其内部联 系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有设备缺 陷均需两个专业同时到达现场检查分析,有 时会发生推诿责任的情况,造成极大的人力 资源浪费,而且两专业衔接部分的许多缺陷 问题成为“两不管地带”,不利于开展工 作。在专业管理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 的运行、检修、检测,尤其是远动系统的实 时性、遥测精度、遥信变位响应速度、信号 复归和事故总信号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和加 强. (三)运行维护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解决好现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 理体制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培养 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要想维护、管理 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首先要成立一只 专业化的队伍,培养出一批能跨学科的复合 型人才,加宽相关专业之间的了解和学习. 其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划分应尽快 明确,杜绝各基层单位“谁都管但谁都不 管”的现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专业的明 确,对于加强电网管理水平,防止电网事故 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 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正 在朝着网络化、综合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方 向发展。鉴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当前还 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这就需要与之相 关的各岗位的电力工作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其规律性,不能因循守 旧,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科学、严谨的 工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变电站综合 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电网安全、经 济、优质地运行. 参考文献 [1]杨奇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电力 系统自动化,1995,19(10) [2]王海猷,贺仁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主站的系 统资源平衡,电网技术,1999,23(3) [3]龚强,王津,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张继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选型中应注意的问 题,内蒙古电力技术,2005,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