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四川5.12汶川地震主震区包括 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震中汶川县位于北纬3 1°,东经 103.4°附近。主震区地处青藏高 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由岷山断块和 龙门山构造带构成,地形条件复 杂,地表破碎程度较高,地震频繁 发生。汶川5.12地震伤亡40余万人, 重灾地区超过10X104km2,对成都、绵 阳、德阳、广元、阿坝州等地区造成 巨大破坏(图1)。地震造成地层破裂, 地表破碎,在余震和夏季暴雨的作用 下,极易诱发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 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影响深 远,对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成为 抗震、减灾的重要内容。当前,地震 造成的原生灾害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 重视,而对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较 少。一些学者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了 预测和模拟,还有学者做了地震次 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等相关研 究,但从灾害学角度对地震次生灾 害进行研究成果很少。本文从灾害 学角度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灾 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 治措施,以期为汶川地区防震、抗震 和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 决策参考。1主要类型与危害 1.1坡地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 的坡地地质灾害。汶川地震后岩层破 裂,地表破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 暴雨频繁发生,为崩塌、滑坡、泥石 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滑 坡是雨季发生最多的灾害,影响范围 广,危害严重,大地震经常引发滑坡, 有的与地震同时发生,有的滞后一段 时间发生,使老滑坡复活。汶川、茂 县、北川、彭州是地震重灾区,在暴雨等致灾因子的作用下,滑坡和泥石 流广泛发育,已有数万人丧生。地裂 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 量出现。地震震动强烈,导致地面出 现裂隙,形成地裂缝。地面塌陷受岩 性、构造、岩溶发育状况、上覆岩层 载荷、水动力与溶蚀条件等因素制 约。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 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溶蚀作 用增强,容易引发塌陷。汶川地震 后发现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929 处,其中特大型隐患点158处,大 型隐患点1271处,中型隐患点1817处,严重威胁着94万多人的安全。地 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 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 滑塌。震后由于道路滑塌,致使救灾 物资的运送难度很大,国家被迫紧急 派出飞机进行支援. 1.2堰塞湖的巨大威胁 汶川震区水利工程众多,汛期降 水多,极易造成水体灾害,主要有洪 水、水库大坝裂缝和堰塞湖等灾害,震 区植被遭破坏、地表破碎不堪,一旦由 暴雨引发洪水,危害非常严重。该地区 水库众多,在遭受剧烈震荡后,出现坝 体开裂,威胁下游居民安全。地震提供 大量的松散物质,暴雨提供充足的水 源和动力条件,在滑坡体阻塞河道时, 形成堰塞湖。汶川地震后,堰塞湖成为 最大威胁,34处堰塞湖出现险情(图 2),其中三处具备溃坝危险,分别为北 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安县长屯河堰塞 湖、青川堰塞湖。江油市的堰塞湖数量 最多,危害最重。随着汛期降水的不断 增多,堰塞湖数目不断增加。这些潜在 的威胁若不能及时解除,会造成附近居民心理上的巨大恐慌. 1.3社会灾祸 地震引发的社会灾祸有火灾、传 染病、孤岛效应、社会恐慌等。地震次 生火灾能在多种场合发生,在易燃易 爆场合,危险性极高。汶川地震造成大 量的死难者和震区环境破坏,使震区变得非常脆弱,在夏季高温、高湿等致 灾因子的作用下,传染病灾害频发。震 后形成众多的“孤岛”,与外界隔离,致 使人员被困,无法及时救助进而造成 人员伤亡。这些社会灾祸使社会秩序 混乱,信息阻塞,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很 大冲击. 2成因分析 汶川地震中心区处在我国龙门山 地质断裂带上,该地区已进入雨季,降 水多,暴雨经常发生,在地震、余震和 暴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众多次生 灾害. 2.1主震强烈,余震频繁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 山地震和塌陷地震3类,汶川地震即 为构造地震。地震是在构造应力的作 用下,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使 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常常会 造成滚石、山崩、滑坡、地裂缝、地 面鼓包、地基沉陷、砂土液化、喷沙、 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使地表变得破 碎不堪,震区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东北-南西向的龙门山断裂带纵 贯震区,龙门山地形陡峻,山高沟深. 龙门山地震带和松潘地震带是区内2 条最主要的地震带,历史记载有25次 5级以上地震。汶川5.12地震为里氏 8.0级,最大烈度11度,地震的强度、 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地震。主震造成多处地层断裂,为余震频繁爆发提供了 有利条件。余震一般规模和震级较主 震小,发生次数多,再次使人员和建 筑物遭受破坏,危害有时会超过主 震。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发生了多 次余震。截至5月26日,汶川地区共 发生余震6500多次,最高的青川余震 6.4级,其中4.0~4.9级82次,5.0~ 5.9级23次,6.0~6.4级5次。主震 和余震共同塑造了地表形态,提供了 大量的松散物质,为诱发坡面地质灾 害提供了物质来源. 2.2余震和暴雨迭加 地震和余震产生的剧烈震动,大 量山体破裂,部分地层出现松动和断 裂,崩滑作用极易发生,一旦出现强 降水,次生地质灾害险情加剧。汶川、 北川、绵阳等县市在地震后引发滑坡 和泥石流的指数较高,达到3级。地 震引发多处裂缝,地球内部的热量大 量释放出来,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 发加强,地下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 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 流,再加上该地区本身已进入雨季, 极易引起暴雨,诱发坡地地质灾害. 地震后,气象条件对防震、抗灾极为 不利,5.12~5.23这12天中,灾区 先后出现两次强降雨过程,分别为 5.12~5.13的持续性中雨,5.19~ 5.21的阵雨天气。震后大量滑坡体堵 塞河道,形成了地震堰塞湖,使灾区 险情加重. 2.3水库与水体险情 汶川地震区处于岷江、嘉陵江、 长江上游地区,位于黄河、长江等河 流源头附近,地势落差大,水利工程 众多。据统计,四川省有水库共6557 座,其中位于震区的大型水库有397 座。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出现病险水 库1000多座,造成江油市187座水库 全部出现裂缝、沉陷、变形、渗漏等 险情。有些水库甚至处于高危状态, 135座水库告急,出现了“坝体裂缝” 和“排水设施损毁”的症状,18座水 库濒于坍塌,流域水库群安全调度存 在很大隐患。在地震和汛期洪水的共 同迭加下,容易形成水库地震。境域内还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工 程,在主震、余震、暴雨和破碎地表 的共同作用下,一旦破坏,千年文化 遗产将随着历史而消逝。这些潜在 的威胁导致了次生灾害的复杂性和 多发性,给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增 加了难度. 2.4水循环发生变化 地震后,该区域地表结构、含水 层结构以及地表覆被状况都发生了较 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降水和水流规 律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区域地表 水-地下水系统平衡场和水循环规律 发生较大改变。有资料表明,以泉水 消失、瀑布断流、河流改道等为代表 的该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系统剧烈变 化,预示着水平衡场可能已经被打 破。同时,地震堰塞湖的存在,不仅 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和山区河流水 动力规律,而且流域内变化了的水循 环体系会对河流两岸岩体的稳定性产 生较大影响,进而导致一系列的次生 灾害. 2.5高温、高湿的恶劣天气 地震后出现30℃以上高温天气, 使病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加速了由于 地震死亡的人员尸体腐烂。震后大量 污染物会随着地下水补给、径流发生 迁移,使受污染的范围扩大。地震后 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高温、高湿的 天气迭加,容易引发众多的传染病. 还会造成食品贮存条件极差,易引起 食品霉变,威胁人民群众健康。高温 还使森林火险等级在5.15和5.16达 到5级,为重度火险,一旦防御不利, 就会诱发火灾. 3成灾与灾害链 灾害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 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致灾因子 是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震区内活 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其地质构造基础; 地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