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水利工程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 【字体: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9 22:29:08   点击数:[]    

震形成的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 物质来源;降水丰沛、径流量较大为 其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 续的高温和高湿天气是其重要的诱 发因素。汶川震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 为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的一部分,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 带。由于印度洋板块的俯冲与碰撞,断 裂构造较多,由青川-汶川断裂、北 川-映秀断裂及江油-都江堰断裂组 成(图1),地壳极不稳定。余震、暴 雨和持续高温成为主要致灾因子。在 这些致灾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灾 害链,危害更加严重(图3)。地震次 生灾害链与灾区落后的经济、残缺的 基础设施相耦合,增加了抗震、救灾 的难度.
    地震造成活动断裂、地表破碎, 为崩塌、滑坡创造了有利条件;崩塌、 滑坡为泥五流提供了大量碎屑物质, 泥石流又诱发崩塌与滑坡;地面塌陷 与道路滑塌相互伴生,地面塌陷导致 路基失衡,必然形成道路滑塌。崩塌、 滑坡、塌陷与地裂缝又对地表、建筑 物和路面产生破坏,诱发次生灾害, 最终作用于人类,造成人员伤亡和社 会经济损失。汛期暴雨多,径流量大, 易形成洪水,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流 等灾害频繁发生。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使地表植被和农田遭受破坏,还会造 成建筑物和桥梁的损坏以及生态环境 的恶化。泥石流堵塞河道时形成堰塞 湖,一旦湖体破裂,会酿成洪灾和涝 渍,潜在威胁大大增加。高温会形成 热浪,使火灾和传染病的发生机率大 大增加。火灾使房屋烧毁,形成“孤 岛”效应,导致人员被困,无法及时 救助而死亡。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极 快,若防治措施不利,会迅速蔓延, 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社会恐慌, 危害非常严重.
    4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治理措施 4.1加强水环境的治理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种类繁 多,对水文和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 重,对四川西北山前地带影响深远.
    面对此次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需 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从区域尺度,既 要寻求震后短期的应急水源、河道疏 通等问题,也要认真思考这次特大地震对区域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 还要考虑对区域水环境的长远影响.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既要加强 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 应该严防滑坡和泥石流再次发生.
    因此,加大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 的系统研究力度,是灾后重建过程 中的重要一环.
    4.2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 汶川地震发生后,形成了34处险 情严重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规模 最大,成为灾区首要的安全隐患。对高 险情的堰塞湖要果断采取坝体爆破放 水,以免溃坝酿成洪灾,引发更大损 失。对处于下游的居民要及时撤离,确 保人员的安全。要及时疏通河道,以免 发生堵塞,影响河流下泄;还要防治坡 面地质灾害的形成,切断垣塞湖形成 的物质来源。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和物力,对堰塞湖进行跟踪检测,发现 险情,立刻排除.
    4.3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震后大规模损毁的村镇建筑物和 大量人畜遗体等污染物在较大降水淋 漓下进入水体,大规模消毒杀菌药剂 的残留物等,对水环境均存在潜在威 胁。地震死亡人数众多,在夏季极易 腐烂。对死难者的尸体要进行妥善处 理,集中掩埋或火化,防止造成二次 污染,为病菌等微生物提供繁衍的场 所。对居民饮用水进行快速污染物监 测分析,对未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 要禁止饮用或消毒后饮用,以防发生 中毒事件。对震后的畜禽做相应处理 措施,对受灾的街道和人员密集的场 所要喷洒消毒药水。救灾人员要佩戴 防毒面具和手套,严防疟疾等传染病 的发生.
    4.4工程措施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震后龙门山区滑坡、泥石流的强 烈活动还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今后几年的活动还是剧烈的。重建时 应避开断裂带,加大建筑物的抗震等 级,确保安全。灾区内滑坡多发地段应 该对坡角进行切除,对路基不稳的路 段要加固,以防出现塌陷。保护该地区 的水资源,水库、水利发电站、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要定期维护。灾区地理位 置特殊,位于大西北和大西南的结合 部,是四川盆地的水源涵养地和水资 源供应区。地表植被遭受到巨大破坏, 该地生态屏障作用完全丧失,灾后恢 复重建中要以植树种草,进行全面的 生态修复为主。国家要采取政策扶持, 投入大量资金,扩大人工修复面积。禁 止任何人进行破坏,国家实行集中管 理,调入多方对口资金,集中投入使 用,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效果.
    妥善安置修复区的居民,从而有效进行修复工作.
    5结论 (1)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很严重,以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和 堰塞湖威胁为主.
    (2)震区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地 质构造基础;地震形成的地表松散固体 物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丰沛、径流量 较大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洪水、 持续的高温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
    (3)在主要致灾因子的作用下形成地震灾害链、暴雨灾害链和高温灾 害链,次生灾害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导致其危害日益严重.
    (4)对灾区的治理要以工程措施 为主,生态修复为辅。首先要尽量减少 对水文和水环境的不良影响,消除堰 塞湖的威胁;其次要严防汛期内坡面 地质灾害的发生,切除坡角,加固路 基,修建防治工程。植树种草,进行生 态修复是进行治理的根本措施。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下一篇文章:浅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布置方案的影响因...
  • ››浅论官溪水电站机组转速下降不到停...
  • ››浅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
  •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 ››浅析舟曲县干旱与水资源利用问题
  • ››浅议水利工程投标报价评分的类型及...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