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洫志》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塞瓠子决口,“自是以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口。而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及陂山通道者,不可胜言也。” 这里所谓朔方,是郡名,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后置。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西河也是郡名,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辖境相当今内蒙西伊克昭盟东部,山西吕梁山芒芽山以西、石楼以北及陕西宜川以北黄河沿岸地带。河西是地区名。据陈梦家《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代》(刊《汉简缀述》)考证,此时所谓河西,非今日之所谓之河西走廊,而是指张掖郡以东后来武威郡的中、东部(武威郡的西部原属张掖郡)。酒泉,郡名,汉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以原匈奴浑邪王地置,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东、高台县以西地。以上这些郡的所在,就是今天内蒙、宁夏、陕北、晋西、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都是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稀少,无灌溉则无法农作,土多为沙质,除了少数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绿洲外,大多不宜农耕。《居延汉简》也说:“地热,多沙,冬大寒。”[1]原先都是匈奴浑邪王游牧之地。今天也就是这些地区沙漠化现象最为严重,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限制畜牧量,也是针对这些地区而言的。 但是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从事农耕的汉族人民安置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年在山陕峡谷流域泾渭北洛河上游、晋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区人口竟达310万。这就必须开辟大量耕地,才能维持这些人口的生存。于是汉武帝元封年间,农垦区向北推进,“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汉书》卷94《匈奴传》)。眩雷塞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杭爱旗东部。至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北假(今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仍有田官。 汉代为了屯垦农耕开了不少灌溉渠道,引以高山积雪为源的河流进行灌溉。《汉书·地理志》张掖郡角觻得县:“千金渠西至(酒泉郡)乐涫人泽中。”“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人海。”此外西河郡有美稷、广田县;敦煌郡有宜禾、效谷县;均以农产命名。颜师古注:“桑钦说武帝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龙勒县(今敦煌西南南湖附近):“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人泽,溉民田。”氐置水即今党河。冥安县(今安西县东双塔堡附近):“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人其泽”(王念孙《读书杂志》以为“南”、“其”两字为衍文)。籍端水即今疏勒河,泽指冥泽,今湮。关于汉代在河西一带开发水利进行屯田事,《居延汉简》中多有记载。《居延汉简》甲编1597、2102:“太初三年(逸按:前102年)中又负马田敦煌”,“诣居延为田”。当时迁往居延一带的田卒多来自中原诸郡,始元二年(前85年)一次迁自淮阳国至居延的田卒就达1500人(甲编1590)。陈直《汉书新证》引居延汉简释文有简云:“谨案属丞,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为骅马官写泾渠。”所谓“写泾渠”者,谓象仿泾渠也。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汉简缀述》)引汉简元帝永平二年(前42年)诏:“□□(敦煌)以东至西河十一农都尉官。”此类简文在汉简中常见,不能备述。今黑城一带尚有古代田舍、沟渠遗迹(《汉居延考》,刊《汉简缀述》)。自河套朔方以西至河西地区的农田水利,在文献中记载也不少。《史记·平准书》:武帝时“朔方亦穿渠,作者数万人;各历二三期,功未就,费亦各巨万十数。”《匈奴列传》: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北。《平准书》:元鼎六年(前111年),“数万人度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水经·河水注》中也记载到银川平原和后套平原上汉代引河水灌溉的渠道。以上记载均说明,汉武帝时代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农田开发,消耗了大量水资源。由于当地日照强烈,地面水多易蒸发,经开耕的土地,经风吹就地起沙,给环境带来负面作用。 今甘肃河西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西部,有一条由北向南长约135公里,宽约20—30公里,面积约3000余平方公里的沙漠带,俗称西沙窝,是历史上形成沙漠的典型地区。西汉时这里是防御匈奴的前线,置戍屯田,今尚有汉代城障烽燧遗址三角城,已陷于茫茫沙漠之中。在三角城周围分布着成片的古耕地、阡陌、渠道遗迹,散落着大量汉代遗物,但没有发现汉代以后的遗物,可以推定城址的废弃及其周围地区的沙漠化发生的时间应在汉代大规模开发的后期。今甘肃金塔县东沙窝原也是为一片绿洲,南北纵长约35公里,东西宽10~20公里,总面积约为550平方公里。现今古绿洲上废弃的耕地遗迹阡陌相连,大多遭受严重风蚀,风蚀垄槽比高多在1米以上,甚至可达2米,在景观上表现为一片连绵延伸的灰白色土疙瘩,其间干、支渠道遗迹依稀可辨。其间有西古城、破城、下长城、三角城等废弃古城遗址,大多是在汉代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