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水利工程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 【字体: 】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4:28   点击数:[]    

溉次数,各次灌溉时间(也是包括水量)等的规定,根据作物种类和当地气温和降雨情况,该灌区规定全年需进行五次灌溉,这五次灌溉又与不同节气即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相对应。不过唐代以后确有引用水利灌溉工程种植水稻需要纳税的记载,尤其是西北吐鲁蕃地区西州,因为水资源缺乏,用水的规定更为严格。[6]

    唐代降突厥后,也曾在蒙古高原进行大规模式屯田,但环境已远非昔比。《唐会要》卷89《疏凿利人》记载:德宗时,杨炎曾请在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县南)屯田,京兆尹严郢指出:“按旧屯沃饶之地,今十不耕一,若力可耕辟,不俟浚渠,其诸屯水利,可种之田甚广,盖功力不及,因致荒废,……与天宝以前屯田事殊。”德宗年间,李景略任丰州刺史、天德军西受降城防御史,“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景略节用约己,与士同甘苦,将卒安之。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公私利焉。”(《旧唐书·李景略传》)唐代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地区已多沙丘,“长庆二年十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新唐书·五行志》)“盐州(治今陕西定边县)深居沙塞,土乏农桑,军士衣粮,须通商旅。”(《唐大诏令》卷129《洗雪平复党项德音》)会昌六年五月五日敕:河套一带的“灵武、振武、天德三城,封部之内皆有良田,缘无居人,遂绝耕种。”(《册府元龟》卷494《山泽》)西汉时代十分兴旺的边塞屯垦,到唐中期已明显衰落,主要是水资源缺乏,不可能象汉代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屯田了。

    五代时高如晦出使西域,“自甘州西始涉碛,碛无水,载水以行”,“地无水而尝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于阗》)到了西夏时代,河西地区水利灌溉系统一破坏,完全成了荒漠之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2:“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地,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元吴所有土地过于五凉,然不过与诸蕃部落杂处于旱海不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元代全国十行省岁人粮一千二百多万石,甘肃行省仅六万多石,只占全国的二百分之一。与唐时远不可比。明清时镇番卫(今民勤)“飞沙拥城”,“西北则风拥黄沙,高于雉堞。”到了清末,民勤县已是“五谷枯槁,岁不丰登”的贫困县了。

    (二)千年建都破坏丁关中地区的水环境

    关中地区即今陕西省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在唐代以前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战国时“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故早有“天府”、“陆海”之誉。首先表现为气候温湿,“渭川千亩竹”是《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名句,其次是土壤肥力高,在《禹贡》九州土壤分级中,雍州黄壤肥力为上上,属九州土壤上第一等。再次是水资源丰沛,所谓“八川绕长安”,八川即泾、渭、灞、丰、镐、浐、泬、涝,这些河流都有丰富的水资源,富有灌溉之利。战国末年的郑国渠,汉代以来的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灵轵渠、成国渠、蒙笼渠等灌溉渠道,都是引泾、渭河为水源的。所种农作物,又多为水稻,可见渭、泾等河流水量之丰富。可见早在二千年前关中平原已形成了水利灌溉网络。

    汉代长安城周围的环境十分优美,城西的上林苑是天然和人工合作的自然保护区,周围三百余里,是皇家游猎之所,其中有离宫七十所,奇草异木3000余种,稀兽珍禽不知其数,苑中有池十五所,其中最大为昆明池,周围40里,初建时为汉武帝训练水军之用,以后实际上成了帝王游乐和皇家饲养鱼鳖场所。昆明池北还有镐池,长安城内有沧池、太液池,整个长安城内陂池密布,花木茂盛。当时私家住宅里也有池沼可以行舟。总之,西汉的长安自然生态优越,加上人工修饰,自然成为天下最美之处。唐代长安八水仍旧,但水资源已明显有所减弱,如郑国渠初开时溉田4万余顷,汉白渠溉田4500顷,到了唐初郑白两渠仅溉田万余顷,晚唐减少至6200余顷,较汉时几乎少了十分之八。唐朝人杜佑叹曰:“地利损耗既如此”,“欲求富强,其可得乎?”西汉时水源充沛的渭河,在隋时却因“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不能往复,泛舟之役,人亦劳止。”(《隋书·食货志》)唐朝引渭水开漕渠,因水力不足,亦不畅通。所以唐代关中帝王经常往洛阳就食,成了“逐粮天子”。同时长安城的水质污染,在隋初已出现,“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隋书·庾季才传))所以隋朝新建大兴城,离开了汉城旧址。到了唐朝后期,长安城中井水咸苦的记载增多。《酉阳杂俎》:长安城内永宁坊“井水腐不可饮”。但整个环境尚未完全破坏,曲江游赏,禊饮踏青,是长安人岁时习俗。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之句,反映了唐代长安的风光。

    但自唐末五代以来,关中平原环境恶化的端倪已见。这是因为关中地区为秦汉唐千年古都所在,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大修宫殿、私宅、庙宇,以及生活所需各种薪材,将渭南秦岭、渭北北山的大批森林砍伐殆尽。仅兵马俑一例,我们可以想象其烧窑所费木材,当不知其数。上林苑等皇家苑囿因人口骤增、耕地不足而被辟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漳水十二渠始创者辨析①

  • 下一篇文章: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与水资源分配制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布置方案的影响因...
  • ››浅论官溪水电站机组转速下降不到停...
  • ››浅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
  •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 ››浅析舟曲县干旱与水资源利用问题
  • ››浅议水利工程投标报价评分的类型及...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
  •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