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水利工程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 【字体: 】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4:28   点击数:[]    

农田。又因农耕需要,水资源被大量耗尽。黄土高原自秦汉以来农耕的开发,泾、渭、北洛河上游森林被毁,水分无处蓄养(一棵树就是一个小水库),而使水土流失加剧,泾、渭、北洛河含沙量增多,引以为源的人工灌溉渠道都先后遭受淤浅,灌溉作用减弱。如唐时郑国渠石川河以西河段已经淤废。宋代以后,郑白渠因渠身淤高灌溉作用已很小,其灌溉面积不及西汉二十二分之一,无法与汉唐相比。《元史·河渠志》:关中地区“渠堰缺坏,土地荒芜,陕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明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大多废坏,“堤堰摧决,沟恤雍潴,民弗蒙利。”(《明史》卷88《河渠志六》)明清时关中平原虽然仍为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但环境已趋恶化,风沙蔽天,城镇经济凋零,与汉唐时的繁荣真有天壤之别。

    今天西安市严重缺水,依靠引用西安西面的黑河水供给城市用水。渭河干涸,当地人们以在河床中挖沙,作建筑材料为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地区小工厂肆意排放污水废气,近几十年来,西安地区环境恶化以至于严重缺水且水污染严重,与当代人不合理行为有关。但从历史长河观之,实有数千年的渊源。

    (三)黄河下游平原单一农耕业的高度开发,过度消耗了水资源

    黄河下游平原以黄河为界分为河北平原和黄淮平原两部分。河北平原中部在先秦时期是黄河漫流泛滥区,湖泊沼泽密布,人们无法长期稳定居留,故人口稀少,要待战国中期(前4世纪)黄河下游全面筑堤,积水排除后,西汉时才开始大规模垦殖。而河北平原南部则自战国以来即为农耕业发达地区,进入两汉时期更有长足的发展。今河北临漳和河南安阳地区,在战国魏国时已有漳水灌溉十二渠。河北新城、涿州一带的督亢陂为燕国农田水利区。今北京地区在三国时已种植水稻。三国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黄河以南的黄淮平原,十一世纪以前没有受到黄河的干扰,河流大部分可以通航。据六世纪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当时黄淮平原上有数十公里以上的河流数十条,湖泊190多个。这些河流既可通航,又可灌溉,湖泊除了可以灌溉、养殖水产外,还有调节地区小气候的作用。据我们研究,东汉时期(公元初至三世纪初)黄淮平原水稻种殖面积大于今天。可见水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7]

    自西汉武帝(公元前二世纪中)以后,我国黄河流域生产方式上有一大变化即单一农耕经济的确立。即从农牧业并重到单一农耕业的确立,这对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环境的变化有极大的影响。这时开始,黄河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草地逐渐被开伐殆尽,连河湖滩地也都辟为耕地,西汉中期“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民蹠耒而耕,负担而行,劳罢而功寡。”由于缺乏畜力,生产力难以提高,同时因粮食紧张,“六畜不育于家”(《盐铁论·未通》)。於是单一农耕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唯一生产方式。在这种农耕经济思想指导下,不断无序地开垦一切可耕土地,并且大兴水利以维持农业的高产,引起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因游牧民族的进入,单一农耕经济有所变化,但汉化是当时各民族政权的共同倾向,加强农耕经济成为政权能否站住脚的关键。所以当政权稳定以后,首要任务仍然是扩大农耕地。如北魏、前秦等。隋和唐代前期,黄河下游平原是全国粮食主要基地,也是水利事业最兴旺的地区。唐代在安史之乱前的一百三十多年里,对黄河下游平原进行了极度的开发,使下游平原的农业经济达到了汉代以来的顶峰。所以唐玄宗《谕河南河北租米折留本州诏》说:“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源,租税尤广。”(《全唐文》卷310)《文苑英华》卷609张廷珪《请河北遭旱涝州县准式折免表》:“两道(河南河北)枕倚大河,南接神州,北通天邑,郡县雄剧,人物昌阜。”据《中国水利史稿》(中册)的统计,唐一代在十道区域内共兴建和维修的农田水利工程共253项,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两道共61项,占24%。是唐王朝政权的粮食主要基地。贞观、总章之际几次征伐辽东,粮秣主要取给于河南河北两道。开元年间裴耀卿改革漕运,凡三岁,运七百万石租米至京师,粮食主要来源于河北的晋、绛、魏、濮、邢、贝、济、博等州(《旧唐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典》记有天宝八年(749年)十道正仓、义仓、常平仓的储粮数列表,河北河南两道正仓粮食占全国的47%,义仓占全国的52%,常平仓占全国的70%。由此可见,黄河下游平原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据研究,北宋后期全国人口约有1亿2千万。南宋时期秦岭淮河以南的南中国,约有8000万人[8]。北宋的疆域远小于唐代,北面以白沟与辽分界,今北京地区和山西大同地区全在辽朝范围之内,西面的陕北和甘肃、宁夏为西夏所有,西南有大理国。由于人口增多,而国土狭小,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人稠地狭的现象。河北平原成为当时的国防前线,军事要地。在西起保定,东至天津的界河一线以南地,开辟了东西长八百里、南北阔(最宽一百三五十里)狭(最狭八、十里)不等的一条潴泽国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漳水十二渠始创者辨析①

  • 下一篇文章: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与水资源分配制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布置方案的影响因...
  • ››浅论官溪水电站机组转速下降不到停...
  • ››浅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
  •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 ››浅析舟曲县干旱与水资源利用问题
  • ››浅议水利工程投标报价评分的类型及...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
  •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