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理工论文水利工程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 【字体: 】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0 12:44:28   点击数:[]    

殖以后废弃的,其原因也是大规模开垦引灌的扩大,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本来水资源就很差的地区,生态环境潜在不稳定性很强,不合理的开发,引起风沙、干旱的沙漠化进程。[2]

    20世纪60年代侯仁之教授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黄河西岸,发现了三座汉代古城遗址:三封、窳浑、临戎(均属朔方郡)和分布甚广的汉墓群,推定这里是汉代的一个农垦区。当时的渠道已被流沙淹没。《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匈奴传》都记载到卫青取河南地后,徙民以实新秦中,元狩三年(前120年)一次即徙山东贫民七十余万口。大量汉民进入河套地区必然兴修水利、开发农田。以后汉民内迁,匈奴人进,土地荒芜,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沙漠内移,垦田废弃。这三个故城都被沙淹,成为废墟。[3]由于西汉武帝时的高度开发,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5世纪时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道多深沙”,南部出现了“沙丘”、“沙陵”和“沙溪”(《水经·河水注》)。说明鄂尔多斯高原经过秦汉时代的过度开发,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的迹象,破坏的生态环境已无法逆转。到了唐代,今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已经出现“库吉沙”、“普纳沙”等沙地(《全唐文》卷737沈亚之《平复》)。其南部今毛乌素沙地的夏、宥州一带,更有“广长几千里”的流沙(《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四夷道里记》)。

    公元7世纪初至10世纪初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在8世纪中安史之乱之前,东征高丽,北伐东突厥、薛延陀,西灭西突厥、吐谷浑,建立了疆域辽阔庞大帝国,屹立于东亚有300年之久。它的经济基础就是发达的农耕业。唐代虽然建立了辽阔的疆域,但是自唐初以来,边疆游牧民族突厥、吐蕃经常寇边,叛服不常。突厥在武德年间兵锋曾一度直抵渭滨,与李世民对渭桥而语,长安城受到严重威胁。嗣后虽为唐朝平定,但一旦中原王朝国力不强,就有重新反叛的可能。其后,吐蕃强大,并吐谷浑而有青藏高原,安史乱后,乘唐朝国势衰落之机,河西走廊、川边诸地尽为其有,并曾一度进至关中乾县、醴泉一带,威胁到京师的安危。所以唐代前期在边区始终驻有强大的边防部队,守卫边疆。为维持庞大军队的生存,唯有在这些干旱和半干旱区进行屯田。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论河西形势,“河西诸州,地居边远”,“比者国家所以制其(指吐蕃)不得东侵,实由甘(张掖)、凉(武威)素有蓄积,士马强盛,以扼其喉,故其力屈,势不能动。”而目前却是凉州地广,存粮甚少,“凉府虽曰雄藩,其实已甚虚竭”,“今国家欲制河西,定戎虏,此州不足,未可速图。又至甘州,责其粮数,称现在所贮积者四十余万石,今年屯收,犹不计人。……甘州地广粮多,左右受敌,其所管户,不满三千,屯田广远,仓蓄狼籍,……今瓜肃镇防御,仰食甘州,……旬不给,便至饥馁,然则河西之命,今并悬于甘州矣。……得甘州状称,今年屯收,用为善熟,为兵防数少,百姓不多,屯田广远,收获难遍。时节既过,遂有凋涸,所以三分收不过二,人力又少,未人仓储,纵已收刈,尚多在野。”(《陈子昂集·上西蕃边州危事》)凉州在武则天时代,因吐蕃和突厥的不断侵扰,加强了屯田,数年之后,粮食丰收,“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旧唐书·郭无振传》)

但这时凉州(武威地区)开发的地区,已不是汉代的石洋河下游,而是中游的今武威平原。唐代凉州六县,五县在中游绿洲平原,只有武威一县在下游绿洲平原,说明下游的自然条件已远不如汉代。而这个武威县也是只置了27年(668—695年)即行废弃。其原因是中游的大规模开发,使下游水源缺乏,耕地废弃,地表无植被保护,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加速沙化。据《通典》卷2记载:天宝八年(749年)全国岁收粮食一百九十一万多石,河西屯田收二十六万多石,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十四左右。开元年间瓜州刺史言:“瓜州地多沙碛,不宜稼穑,每年少雨,以雪水溉田。至是渠堰尽为贼所毁,既是地沙林木,难以修葺。守珪设祭祈祷,终宿以山水暴至。大漂材木,塞涧而流,直到城下,守珪使取充堰。于是水道复旧,州人刻石以纪其事。”(《旧唐书·张守珪传》)从现存《沙州志》、《沙州都督府图经》等资料来看,唐代在河西地区曾大量引用雪水进行灌溉,据李并城《唐代敦煌绿洲水系考》研究,敦煌地区大小干支渠道近百条[4]。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云:“太守到来山泉出,黄砂碛里人种田。”(《全唐诗》卷199)在河西地区仅有的几片绿洲里,大量利用山泉雪水进行灌溉,可见唐代对河西水资源的开发,可以说是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敦煌发现的《开元水部式》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的由中央政府作为法律形式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水利法典,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5]这一方面说明到了唐代在水利事业上的成熟,当时灌溉用水已经法制化,同时也是反映唐代水资源已经比较紧张,人们已经注意到要控制水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其中规定灌溉用水制度以关中平原的郑白渠为例。还有在敦煌发现的《敦煌水渠》更明确规定对当地灌区的灌溉制度,即全年的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漳水十二渠始创者辨析①

  • 下一篇文章: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与水资源分配制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水利工程施工布置方案的影响因...
  • ››浅论官溪水电站机组转速下降不到停...
  • ››浅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
  •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
  •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舟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经验
  • ››城市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方法探析
  • ››浅析舟曲县干旱与水资源利用问题
  • ››浅议水利工程投标报价评分的类型及...
  •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
  •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