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伦理道德
   金律、银律、铜律和铁律      ★★★ 【字体: 】  
金律、银律、铜律和铁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4:08:27   点击数:[]    

明,从非道德的“铜律”到关于社会政治的道德原则,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与“铜律”密切联系的利益博弈蕴涵着基本预设:一是“利益最大化原则”: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二是“合理化原则”:人的理性可以认识什么是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且决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如果这两个预设的原则能够成立,“铜律”就可以导向道德的原则;反之,如果它们不能成立,“铜律”就会导向反道德的“铁律”。 4. 铁律 简单地说,“铁律”就是“己所不欲,先施于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格言,如,“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人”,等,都表达了“铁律”的意思。 “铁律”是与“金律”和“银律”背道而驰的反道德准则,也摆脱了“铜律” 的行为对等原则的限制。在行为对等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人们必不敢无端地、贸然地损害别人的利益。“铁律”以“先施于人”的要求,企图摆脱对报复行为的顾虑,而肆无忌惮地呈凶作恶。“先施于人”的“先”不仅指时间上的先,而且指策划在先;策划于对方的报复之先,使对方的报复行为失效。 “先施于人”的策划当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只不过与“铜律”所要求的理性的博弈不同,这完全是赌徒式的非理性博弈。本来,“博弈”和“赌博”在西文中都是一个词,即gambling。当这个词表示的是对利益的理性的算计,那就是“博弈”的意思;如果表示的是非理性、甚至是疯狂的赌博,那是不择不扣的赌徒心理。赌徒心理的非理性有种种表现。 比如,赌徒心理具有冒险性,只看成功后获得的效益,利令智昏,不顾手段和代价。这种冒险心理使那些奉行“铁律”的人具有损害他人的主动地和侵略性。 再如,赌徒具有侥幸心理,不考虑成功有无可能性,以及或然性的大小。这种侥幸心理使那些奉行“铁律”的人损害他人时不计后果,总以为可以逃脱受损害方的对等报复和社会的公正惩罚。 又如,赌徒具有一次性心理。理性的博弈是可重复的行为,以求逐渐达到最大利益。疯狂的赌徒却是孤注一掷,企图一次成功;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抱着这种“成王败寇”的心理去损害别人,其行为或具有彻底性,以狠毒的手段斩草除根,使对方失去报复能力;或具有隐蔽性,不露痕迹而逃之夭夭,不给对方留下报复的机会。 “铁律”对于任何社会的存在都是威胁。一个以“铁律“为主导的人群,只能是霍布斯所说的“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或是墨子和荀子所指出争斗离乱、如同禽兽、甚至连禽兽都不如的前社会或非社会的状态。虽然“铁律”从来没有形成正式的、普遍的表达形式,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普遍的影响。比如,我们在本节一开始提到的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那些生活格言,不是有很多奉行者吗?中国古代思想家已经认识到“铁律”的实际危害,并在事实上把制止“铁律”作为惩恶扬善的重要内容。法家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法家与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自私的本性。但是,他们更全面地分析了私心所导致的社会后果。荀子只看到个人私利被圣人引向礼义的后果,但却没有认识到私利与公义冲突的必然性。法家指出,这种冲突是必然的,因为它产生于比私心更深、更黑暗的心理根源。他们论证说,礼义教化是用来约束人的私心,规范人的私利的,但如果人们不服从礼义教化,那又怎么办呢?唯一的选择就是用刑法。 法家的政治主张建立在对人的黑暗心理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早期法家商鞅分析说,人的私心因时代不同而走向更危险的境地,由此而造成了不同社会混乱:上世因“爱私”而“以别险为务”,中世因“务胜力争”而“讼而无正”,“莫得其性”,下世则因“相出为道”,“有分无制而乱”(《商君书·开塞》)。管子也提出“人相憎”、“人心悍”,所以需要法(《枢言》)。韩非子在解释《老子》中“祸难莫大于可欲”一句时说:“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解老》)。韩非子所说的“邪心”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心”。“私心”追求私利(“可欲”),“邪心”则是以非分之想,用非常的手段,来追求私利;“邪心”是“私心”的恶性膨胀,所以说“邪心诱于可欲”。私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邪心,所以说“祸难生于邪心”。 法家不是在荀子的意义上谈论“性恶”,也不只是在趋利避恶的意义上肯定人性自私,而是着重揭示人的私心中包含的冒险性(“以别险为务”,“人心悍”)和毁灭性(“务胜力争”,“莫得其性”,“人相憎”)倾向。这种冒险的、毁灭的心理倾向导致的社会混乱,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即是“铁律”的横行。法家争辩说,无论是孔墨的“仁义”,还是荀子的“礼义”,都不能治理这种混乱,非要用严刑峻法不可。 法家所揭示的人的私心的冒险性和毁灭性,相当于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赌徒式心理,这种心理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非理性与理性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作用。这对“铜律”所预设的“合理化原则”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如果按照赌徒式的冒险的、侥幸的、一次性的非理性行为来追求个人的最大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道德哲学的应用伦理学转向

  • 下一篇文章:道德的基本定位:实践主体的一种品性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金律、银律、铜律和铁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金律、银律、铜律和铁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关于基于底线伦理的的道德判别研究...
  • ››关于“美德储蓄”活动的价值和问题...
  • ››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
  • ››李学林:毛泽东荣辱观与新中国道德...
  • ››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的内涵解析
  •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
  • ››从汶川地震反思中外人生观
  • ››汶川大地震引发的人文思考
  •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三鹿事件的伦理反思与治理
  • ››金律、银律、铜律和铁律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