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 【字体: 】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7:30   点击数:[]    

研究并不能简单地化约为因果分析。历史研究是要展现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的偶然性。在应该有助于分析村庄历史如何影响到了人们在现实中的选举中的行为上,现有的村庄社会关联视角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两种类型的社会关联的分类有解决这一难点的意图,但也没能很好做到。应文评论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如果说有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的话,那就是从村庄政治和村庄社会的角度理解村民自治,但是,这一取向已然不那么新了。村民自治研究进入乡村政治研究和立志中国社会研究的年轻人下一步要做的是,既保持自身研究与中国走向和中国问题的深切联系,又确立这种研究真正明确的学术意涵和学术传统。 参考文献:
布迪厄,2003,《绪论》,《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三联出版社。
贺雪峰、仝志辉,2002,《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黄宗智,2005,《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罗红光,2000,《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1999,《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塞尔?莫斯,2002,《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毛丹,2000,《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
米尔斯,2001,《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孙立平,2000,《“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桂林:鹭江出版社。
仝志辉,1999,《民主的遭遇及其反思——对陕西毛村选举的解读》,王仲田、詹成付主编:《乡村政治》,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仝志辉,贺雪峰,2002,《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仝志辉、虞文华,2002,《乡村关系、村庄权力结构与选举——江西游村选举观察》,李连江主编:《村委会选举观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a,《同一贫困地区的不同村治类型及绩效——陕西省黄家峁、硬地梁两村调查》,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著:《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b,《村落的二重化权力空间与权力的空间控制技术——陕西毛村选举再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
——,2001a,《程序的凸显及其背后:民主选举与乡土社会的遭遇——对一个村庄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解读》,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b,《“村政精英均衡”与乡村民主的治理化——江西艾村村委会选举观察》,肖唐镖、邱新有、唐晓腾等著:《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中国农村村民选举的进展和学术研究》,刘亚伟编:《无声的革命——村民直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西北大学
出版社。
——,2004,《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村庄社会关联视角下的村民选举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肖自强,2004,《从村民政治行为逻辑来看乡村民主的前提——读<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博览群书》2004年第1期。
应星,2002,《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北京:三联书店。
——,2005,《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社会学研究》第1期。
王宁,2002,《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第5期。
吴理财,2004,《在“故事”中呈现理论——评<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学习时报》2004年7月5日。
张鸣、詹成付、白南生、于建嵘等,2004,《“乡村政治研究”学术讨论会发言摘录》,《博览群书》第5期。 注释:
① 如肖自强在《从村民政治行为逻辑来看乡村民主的前提》一文中,对《选举事件》书中的四个案例是否表明乡镇政府遵守了民主程序,“集体社会关联”和“群体社会关联”的命名和实质是否恰当等提出了批评(肖自强,2004)。
② 应星,2005,《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社会学研究》第1期。
① 对此,应星文章的开头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应星,2005)。
② 应文写道,“我所谓真正的政治问题,指的是中国乡村尤其是作者所研究的中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普遍面临的社会衰败问题:农民收入的减少,税负的加重,基层财政的空转,农村社会秩序的恶化,基层政权的腐败乃至黑社会化,公共建设的凋零,空壳村的遍及,集体抗争活动的增长,等等。”(应星,2004)
① 当然,在农民为选举纠纷而上访,将不同村庄的故事掺在一起向外人讲述选举时,他不可能逃脱“民主”、“权利”话语的强制,于是他也用“民主”、“权利”的话语来表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 下一篇文章:农村税费改革的相关改革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