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深入研究村落公共权力      ★★★ 【字体: 】  
○深入研究村落公共权力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4:57   点击数:[]    

现和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实需要不仅完成自己的学科任务,也要与其它部门对于农村和农民的研究形成互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自己学科的研究位置和社会需要的定位与价值。当前特别在社会变革中积累生活规则的有关资料,以和大传统和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学术反映有其规范性,但是往往注意到了深刻性却相对容易忽视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在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和事物及关系中表现的正是可感知的结构化世界。



  三.农民生活:可以感知的结构化世界



  “可感知的结构化世界”,这一提法有些意思。这与前面所说的“社会结构对个人体验有解释能力,个人体验具有结构化特征”是一个内容的不同表述吧。如果是同一内容,那么这两种表述又有什么区别?



  两种提法表述同一内容。区别在于,“结构化世界的可感知”是认识论表述,“可感知的结构化世界”是本体论表述。本体论表述是要强调,感知的特征不是认识者用来认识的工具,不是学者记者为了认识而涂在农村和农民身上的显影剂,而是农村和农民生活本质的直接显现。借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本质并不是在现象背后,而是就在现象中间,当你了解单个现象时是无法了解本质的,当你确定了现象之间的所有有意义的关系时,也就是说了解了现象系统时,本质就自然出现了。本质并不必然是可感知的,但可感知的并不必然不是本质。至于研究者是否察觉,在于他是否具有这样的知识准备和敏感能力。说白了,认识本质的充要条件不仅包括考察者的动机和目的,而且包括考察者使用何种工具,是常识呢还是理论。



  在你的研究中,你感觉哪些理论有助于认识农村权力关系?



  当代社会学对秩序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秩序涉及行动,行动涉及动机,动机涉及意义,意义涉及哲学背景。霍克海默讲研究任务就是建立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密切和富有成果的合作,他反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分离,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的分离。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改造秩序[25]。卢曼认为从个体定位研究组织未必恰当,研究组织只能从社会关系和现实互动作为起点[26]。吉登斯比较了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规则定义,分析了研究系统中规则,资源,规则群以及规则与实践的共存性,认为规则是不可能从本身加以描述和分析的,要从生活中发现其存在的根据。在建构社会系统的历史过程中,实践活动与规则体系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着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去的,而且,正是因为规则与实践相互依联的这种共存性,规则不可能完全从它们本身加以描述和分析。这一理论给人的启发是:不是社会规则使人有了互动关系,而是现实的互动关系示范着社会生活的常规[27]。这样的哲学术语读起来抽象,但在农村生活中你会时时体验到对这种哲学抽象的生动注解。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潜意识地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和价值,反映在社会调查事件中,就是你对农民的调查和农民的反调查在同时进行。现在的农民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社会网络之中。有人认为农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农民自己意识到的意义,这也许是出于对于农民文化和农民生活情境的双重陌生。罗宏光博士转述过一个故事,居住在原始森林中的澳大利亚原住民透过茂密的树叶窥探一片发黄的水利工地时,酋长对他的儿孙们说,“在那绿色的尽头居住着一群野蛮人”,由此可见“文明人”和“野蛮人”都扮演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角色。调查农民首先需要理解农民,将自己的调查纳入农民的意义系统之中。不结合农民自己的利益和发展机会,农民在接受社会调查中就很难投入。要了解农民,首先就是要了解他们的交换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调查提纲的相应设计。交换不仅是经济利益的交换,本质是感情的交换,由此才能认同。



  你讲的意义,是指你认为你定义的农民生活的意义,还是你发现农民有自己定义的生活意义?



  是我发现农民有自己定义的生活意义,是自述而不是他述。从调查和访谈中就可以感受到。农村社会调查是互动,你在调查农民的同时农民也在调查你,捉摸你,把调查者纳入村落生活世界。费孝通先生曾经用过的石子投水来解释差序格局,这一比喻也可以用来解释调查与反调查同时存在同时进行。你的调查成为嵌入乡村生活的一个事件,围绕事件形成一个信息圈向外扩散,同时乡村社会又形成一个与扩散反向的包围圈来解构你、消化你,将你纳入村落社会的生活系统和意义系统。农民在社会调查中反映的基本原则是:在不影响我的生活的前提下,完成你的调查,甚至可以变通你的调查。郭于华博士就举过这样的例子,调查者问一位农妇生几个孩子好,农妇先回头看看婆婆,然后才回答还是按国家的政策办好。这样情境的回答并不完全和真实反映她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当调查者问农民的房子时,农民以为你是来拆迁的;当看农民的对联时,他以为你是文化馆的;当为农民照相时,农民以为你是记者,于是索要照片;即使问到农民收入,他也要捉摸思忖能带来潜在收益的对策:他露富,因为他觉得你是银行的,希望得贷款;他喊穷,因为他觉得你是扶贫办的,希望得到救济。与你的问题同步,农民也有一个无形问卷在其心中不断地划勾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当前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制度瓶颈

  • 下一篇文章:○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与政策后果——关于村民自治制度安排区域不平衡性的讨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深入研究村落公共权力”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深入研究村落公共权力”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