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提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社区 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中的优势、劣势、机会 及威胁展开分析,并提出促进城市社区民间组 织管理者职业化发展战略. 关键词: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SWOT分析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 “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的职业化成长机制 研究—以安徽省城市社区为例”(2009sk17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k182)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服务性政府建设的提出和推进,我国 宏观体制的容纳性特征逐渐减弱,公共服务和 社会管理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社区是政府 提供公共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当 前的社区公共管理体制只有适应服务性政府 的建设与改革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本 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安徽省内数个城市 的社区问卷调查数据(82个样本),试图明确 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发展中的优势与 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针对社区民间组织管 理者职业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 出职业化发展战略. 一、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SWOT分 析 (一)st rengt hs(优势) 1、社区民间组织易与公共部门机构管理 协同。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是社区多元主体的不 断发育和培育的过程,是社区多元主体持续互 动的过程,也是社区多元主体在矛盾的持续生 成和化解中追求发展的过程。非政府组织为公 民与政府的“商讨”提供了平台,为公民社会提 供了一个和政府进行“讨价还价”的场域,为参 与民主提供有效途径。在社区管理中形成一个 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导的良好的网络治理 结构,增进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增强城 市社区管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实现城市良 性运行的关键环节。新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即政府、非政府组织尤其是社区民间组织之间 的互动模式,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是增 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促进城市社区网络 治理结构形成,达成一致集体行动的条件和平 台. 2、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已渐趋成熟。非政 府组织具有在公共服务领域动员多种资源,如 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志愿者资源等,实现自己 目标的能力。城市作为人们共同居住地,居民 构成复杂,利益关系多样化、交叉化,造成居民 需求的微观化与多元化,也聚集了复杂的社会 关系和问题,而城市功能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以 及社区能力不足的现状使其本应承担的社会 服务、社区管理功能无法得以实现,民间组织 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我国的社区民间组织, 虽处于成长的初步阶段,经过数年的发展,中 国的社区民间组织职能框架已经呈现出来,显 示出它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民间组织的 公共产品对特定领域、特定阶层的服务,更加 具体和灵活,目前的政府和社区是无法做到 的。职业化的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能够通过持 续不断地对话来产生和交换更多的信息,政府 不是唯一的“元话语”,能够通过政府与社会多 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共同管理,来尽量减少 人为的政策失误. (二)weaknesses(劣势)。社区民间组织的 成长与发展,使社区民间的公益性服务和产品 的提供有了可靠的依托与保障,居民的细微需 求也不断得到满足,对社区管理的推动作用日 益明显,但是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在职业化过 程中也存在劣势。笔者结合在安徽合肥、芜湖、 铜陵及马鞍山等地调研获得的统计数据展开 分析(抽样样本为82个). 1、管理层级与结构上的“瓶颈”制约。调查 统计得知,有67个组织是简单的两层管理,占 到样本的81.7%,三层管理的有10个组织,占 到12.1%,三层以上的有5个组织,占到6.2%. 一般社区民间组织缺乏科层化体制设置,没有 采用部门齐备、职能分工明确的科学管理模 式。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英人物或核心骨 干人员的个人素质与协调能力,社区民间组织 活动的开展依靠于管理者的组织能力,组织的 约束性也不强,常造成良莠不齐的现象。社区 民间组织的骨干人员主要是以社会中的边缘 成分人员或妇女为主,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 38人,占总数的46.3%,女性负责人的比率为 71%。组织的成员普遍缺乏运作社区民间组织 的实践经验,尚未完全找到社区民间组织发展 的坐标或位置,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的主导 性作用相比,差距较大. 2、组织规模与规章制度上的“瓶颈”制约. 社区民间组织目前的发展状态还处于自发不 规范状态,在组织规模发展方面,40人以上的 有16个组织,占到19.5%,20~30人之间的有 38个组织,占到46.3%,有21个组织的成员在 10~20人之间,占到总数的25.6%,10人以下 规模的组织7个,占到8.6%。还缺乏具体的可 操作性强的管理工作程序和保障措施,组织相 对松散,常常是有活动时聚集于一处,无活动 时则散归四处。另外,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些公益性捐赠活动具有短期性、临时性、随 意性,所得的社会捐赠也大多是现款现用,不 利于社区民间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3、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上的“瓶颈”制约. 在活动经费方面,有73个组织做了明确回答, 而认为经费充足的仅有1个组织,占到组织总 数的1.2%,认为比较充足的也只有5个组织, 占到总数的6.1%,认为不充足的有26个组 织,比率为32.0%,存在困难的占到51.2%,其 中经费十分困难的有8个组织,比率为9.5%. 笔者在深入社区调研时了解到,每个居委会每 月只有500~700元的办公经费,对于资助社区民间组织举办活动经常是捉襟见肘;加上政 府对企业赞助社区公益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力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社区民 间组织的资助与捐赠. (三)opport uni t i es(机会) 1、政府的角色调整。我国的城市管理模式 作为民间组织产生发展的基本制度基础,城市 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 提供了契机。各国城市社区管理都是在城市化 和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为社区居民 提供各种服务已成为社区管理的重点,政府完 全或不完全地扮演着倡导者、引导者、参与者、 监督者角色,对城市社区民间组织都给予较广 泛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行政监 督,社区民间组织获得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尊 重社区和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无论国 外还是我国,都要求发挥社区自身力量,利用 社区整体资源,吸引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发挥 社区民间组织整合资源的优势,来解决社区面 临的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社区的 行政性职能在弱化,服务性职能在提升,体现 出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社区管理围绕“人” 来展开工作. 2、信息和网络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知识 经济时代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网络 技术的广泛运用,它通过向公众提供大量的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 关的各种信息,将社区与外界紧密联系起来, 使人与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政府 之间、社区与社会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变得更 加畅通,社区居民和社区中介组织的思维更加 活跃,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时,网络为 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的职业化提供了现代化 的手段,推动社区民间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积累经验以提高管理的反馈能力、在新环境下 重新设定组织目标与调整组织行为的适应能 力,自我更新的能力。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标 志的现代管理手段也日益渗透到社区民间组 织管理的各个环节,为社区民间组织管理提供 了技术保障. (四)t hreat s(威胁) 1、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意识淡 薄。社区意识包括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两 项指标,国内外通常以这两项指标来衡量社区 意识程度,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越强,社区意 识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因 素相互碰撞,人们的心态和观念还难以调整到 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 漠,尤其是中青年群体,虽然生活在社区,却没 有认识到自己属于社区管理的主体,没有意识 到自己应为社区管理尽一份责任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