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义务。究其 原因,既有历史缘故,也有参与利益诱导机制 缺乏等原因。政府力量过大,在社区管理中行 使行政包办、长官意志,抑制了社区内自我协 调机制的发育和成长;甚至有的居民认为,社 区管理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没有关系。社区居 民参与意识的淡漠,直接导致社区民间组织管 理的低效与弱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 2、多元主体的社区民主管理体制尚未完 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框架未根本打破,社 区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政府,或者说政 府仍是管理的主角,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 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机构设 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上面千条线,下面 一根针”。社区内部事务大多由各级政府机关 包办,披上行政的外衣,虽然改革已使社区管 理重心下移,但由政府、社区、社区民间组织共 同构成的多元管理主体的新型管理体制还未 完全形成。有些社区民间组织在法律上不具备 法人资格,无法独立享有应有的权利和承担应 尽的义务,尽快通过立法明确社区民间组织的 法人地位,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成为现实,承载应有的职能;还有的社区民间 组织管理者还欠成熟,社区成员对之缺乏认同 感. 二、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发展 战略 (一)发挥优势,防控威胁:明晰社区民间 组织管理者职业化理念。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 职业化是随着社区的发展需要而出现的,社区 民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单位后遗症、打 破居民生疏关系之间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动城 市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途径。这需要树立职业 化管理理念,全面推进职业化管理,非政府组 织是公民社会的主要组织实体,也是公民社会 文化价值的主要倡导者和传播者。非政府组织 的公益性、利他性、志愿性促进了社会伦理的 完善,强化了公众将法律、制度、规则和秩序内 化为伦理价值的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权力分 享和利益共享的自觉认同;增强了社会动员力 和整合度,为社会自治奠定了社会伦理基础. 此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 巨大作用,也增强了公民与政府在社会公共事 务上的合作管理,促进善治的形成。因此,在明 确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理念的基础上, 加强宣传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使社会 认识到管理者职业化对管理者本身的职业发 展以及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的重大作用,使社区 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的思想深入贯彻到实 际工作中,促进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注重自身 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管理者队伍的建设. (二)发挥优势,减小劣势:构建社区民间 组织管理者职业化培训平台。根据制度均衡理 论的观点,职业化所依赖的成功,或者说获得 来自公众的职业权威,本质上是职业群体成员 在反复的博弈中达成共识。根据目前的综合实 力,走向社区自组织参与,核心是构建新型“社 区自组织”体制,提高市民的“自组织程度”,让 社区成为居民实现自治的活动舞台,使不同职 业、不同角色的社会人群得到新的整合,形成 对社区公共利益的自觉认同,形成具有精神归 属感的城市社会有机“共同体”。培训是社区民 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的重要渠道,通过培训, 使管理者一方面知识技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另 一方面感到自己受到重视,看到了职业前景, 有助于管理者对组织价值的认同,提高对组织 的承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根据社区民间 组织发展的需要,要制定管理者职业化培训计 划,既要有远期的培训计划,又要有近期的培 养目标,结合管理者的个性、专长、特点、兴趣 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包括专业化培训、综 合素质培训、职位轮换机制等. (三)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建立社区民间 组织管理者职业化运行机制。社区民间组织是 非政府组织在社区的体现和分类,非营利组织 管理层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成为突破管理限制 的一种选择。笔者建议结合我国国情,在社区 民间组织职业化管理中建立健全独立的董事 会制度,这是完善社区民间组织内部治理机制 的核心,有关组织发展的重大决策,如战略制 定、组织章程制定、议事程序、利润分配原则等 应由独立的董事会做出,扩大社区民间组织筹 集资金的渠道。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但激励机 制设计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给管理者 的资源要满足和符合管理者的实际需要;二是 管理者的价值实现与激励覆盖面的匹配度。这 样,基于业绩的预期报酬能对管理者产生激励 作用,因为管理者与社会之间存在心理契约,管理者在取得某个业绩之后,希望得到社会的 承认或给予报酬,若业绩考核的结果与管理者 的期望相差悬殊,就会挫伤管理者的积极性. (四)利用机会,扩大优势:营造社区民间 组织管理者职业化发展环境。从组织行为的角 度看,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社会的“自组织”行 为,是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它是围绕某 一“社会价值链”(这一价值链可能是具有公益 性的某一产品、某一服务或某种社会责任),把 分散的、多样性的个体或部分自行或自我组织 起来,从而孕育了一个整体。由于NGO能够深 入民间,凝聚社会资本,构建自己的组织网络, 提高治理绩效,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其他途径来 解决市场失效问题,承担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 能弱化以后的部分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借助 NGO来填补对某些领域直接参与、直接管理手 段的放弃和间接调控机制尚未健全情况下所 形成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机制的结构真空。从内 职业的角度来看,决定个人职业发展是否成功 的决定因素在于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认识 与调控能力的大小;从外职业的角度来看,组 织环境是个人职业生涯开始发展的根本条件, 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外部促动力。因此,在社区 民间组织管理者的职业化进程中,在社会中营 造尊重社区民间组织管理者职业化的和谐氛 围,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职业化的管理者,并为 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贵华.转换居民的社区参与方式,提升居 民的自组织参与能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1. [2]陈晓济.从“冲突典范”到“合作典范”———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行政模式构建[J].内 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4. [3]曹爱军.公共服务中NGO的融入:对价值理 性的诉求[J].经济体制改革,2009.2. [4]张勇.论城市新型社区建设———城市基层 管理体制与城市文化观念的革命[J].广州市 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5]刘祖云.非政府组织:兴起背景与功能解读 [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6]朱冠錤.我国NGO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