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上的这些差异性可能是造成夫妻话语冲突的深层原因。 2.3社会文化差异分析———根本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夫妻双方在生活方式、心理特点、价值观等方面是不同的[8]。例如,西方重视个体独立性、崇尚个人主义,而东方则重视群体合作、崇尚集体主义。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夫妻话语冲突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事实上,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夫妻也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例如,中国自古就有“大男子主义”说法,但具体到不同民族、不同家庭,有的大男子主义表现突出,而有的却因为家庭中女性的强势得不到体现。其次,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也是造成话语冲突的重要原因。男女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使个体在观念、行为方式、情绪表达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再次,传统社会的性别意识形态,赋予了男性养家、女性照顾家庭不同角色,这也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话语诠释方式。这些经济、文化、意识层面的因素从根本上造成了夫妻话语的冲突。 3夫妻话语冲突的应对策略 明确夫妻话语冲突的表现及成因,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探索出解决冲突的有效策略。笔者结合实践认识,总结出下列几种应对策略:3.1求同法:发现夫妻共同性求同法是指夫妻双方各自认清自己性别话语诠释方式,通过接纳对方话语获得共同认识,进而消除冲突的方法。男性和女性在话语冲突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话语角色,双方在话语上难免会存在差异,但重要的是夫妻双方要认识到双方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共同之处(如都有理解彼此爱并宽容对方的意愿),通过沟通获得相同的行为方式和对事物的认识,以便化解或消除双方的话语冲突。在婚姻双方实际沟通中,夫妻双方认同彼此不同的角色,求取共同的爱与理解,能够使他们达到一种角色平衡,进而获得彼此心理的满足。 3.2存异法:保留夫妻差异性存异法是指性别双方通过换位思考,保留彼此的独特性,转换话语矛盾,从而消除冲突的方法。婚姻中话语冲突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双方错误地理解对方真实意图造成的。例如,妻子对丈夫行踪的询问更多的可能是她的关心和体贴,而不是真正的想控制对方。丈夫如果理解了妻子的真实意图,可能就不会认为妻子在控制自己的独立。反之,如果妻子知道丈夫是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那么也可能不会再反复询问到底还爱不爱自己。在婚姻家庭的话语交际中,双方通过站在对方“位置”上理解差异的形成,并及时作出角色转换,可以使话语者在不能改变对方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学会接受。此外,夫妻双方分工明确、各行其职,保持彼此相对独立性,也有利于将冲突变为彼此加深爱恋的契机。 3.3反思法:反思冲突解决之道反思法是指话语双方反复思考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不断寻求冲突形成的根源,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其基本假设是,由于夫妻双方各自社会背景如职业、经济地位等方面不同,决定了双方各自形成较为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夫妻双方必须认识到,婚姻的和谐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呵护的,家庭的和谐离不开夫妻双方及时的反思。夫妻要认识到,存在话语的冲突并不代表失去了感情,冲突的产生是社会、语言、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冲突的解决并不能立竿见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双方只有反思造成彼此冲突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冲突的真正途径。 3.4暂时隔离法:离开冲突情境暂时隔离法是指夫妻双方在面对话语冲突,特别是对峙较为严重甚至相持不下时,由其中一方选择暂时离开,使矛盾和冲突暂时搁置,等双方情绪平静时再解决冲突的一种方法。面对彼此难以解决的话语冲突,双方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支配,他们可能会“以硬碰硬”或“以牙还牙”,此时,任何一方选择暂时离开都会有益于今后冲突的解决,如果双方成为情绪的奴隶,则只会加剧矛盾、扩大冲突,甚至造成不可扭转的后果。 3.5社会支持法:寻求社会救助社会支持法是指夫妻话语产生冲突时,在必要条件下向社会或他人寻求帮助来缩短问题解决的策略。尽管婚姻主要是由夫妻双方构成的,但婚姻只是家庭的一部分,而家庭离不开社会,因此,尽管我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有一定道理,但夫妻话语的冲突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寻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冲突发生或结束后,女性通常选择向好友倾诉来表达不满情绪。如果冲突严重,双方还可以向心理咨询或仲裁机构获取帮助。 4结语 笔者以上探索的只是应对夫妻话语冲突的几种基本策略。由于造成夫妻话语冲突的原因是复杂的,这就要求研究者今后探索更多应对夫妻话语冲突的策略。和谐的婚姻家庭,不仅需要夫妻双方在认识上“求同”、“存异”、共同“反思”,也需要在“行动”中不断改进、磨合甚至借助“外力”解决冲突。事实上,应对夫妻话语冲突是一门艺术、需要智慧,双方需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将有效策略运用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夫妻话语冲突既有共性也有独特性,要真正解决夫妻话语冲突,不仅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把握不同冲突之间的共性,也需要冲突的夫妻在各自婚姻家庭实践中探索一些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独特方法和措施。婚姻家庭离不开冲突,和谐的家庭是冲突的平衡,但家庭中只要有爱、有宽容、有理解、有欣赏,就会有平衡、有和谐。 参考文献: [1]晏红.构建和谐家庭有益孩子成长[J].中华家教,2005,(1):4-7.[2]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03,(3):43-48.[3]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2):21-26.[4]宋晓蓝.两性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6):44-46.[5]Tannen 1990: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conversation.New York:William Morrow. [6]Levinson,Stephen C.1990:Interaction biases in human thinking. Working Paper No.3,Project Group Cognitive Anthropology,Max-Planck-Gesellschaft,Berlin. [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8-442.[8]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4-115.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