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里的一切的,因为这些和他们所处的呆板日子实在是个非常大的反差,而这个群体中的观点领袖们,则作为大话文化的资深行家,不断向周围人群传播他们从《大话西游》中解码出的意义。相对大众传媒而言,二级传播中的观点领袖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们基本就是无功利的,并且和其所影响的那些人是处于同质文化下的。 现在的传播学界相信,大众传媒可以在认知层面上大面积播撒信息,但是在影响层面上,有时候人际关系中的观点领袖可能更具有说服力,后者的一个表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然,在魔弹理论下,只要魔弹的装填火药量足够大,还是足以让大众传媒的力量穿透认知层面后直达影响层面的,如今好莱坞大片的前期宣传攻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样的攻势下,本来对哈利·波特一无所知的中国人可以在短短几周内被吸引到电影院内。不幸的是,《大话西游》不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火药量,在拍片时整个摄制组就能省就省,导演刘镇伟扮演里面的菩提法师,移魂换影大法后扮演猪八戒的是女主角朱茵本人,可以说,在95年时,已经是个广告宣传打天下的时代,但《大话西游》看来只能是走人际关系路线,通过言传身教来逐渐渗透。 在这种境遇下,观点领袖的作用将被凸现出来,在免费传播状态下,制约观点领袖及其周围人群的经济因素被削弱了,而让他们接触到这部影片的机会却被增加了。当买来的盗版VCD可以被自己的同学不断借来借去时,观点领袖的威权感将在无形中被制作出来,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在语言狂欢中获得快感的大话群体,并以《大话西游》中的对白作为这个大话群体的切口,以示与其他非大话群体的区别。 这就形成了大话群体相对其他群体的优越感,它表现为占有了某种只有群体内部才能互相欣赏的切口资源,当然,这种资源是开放的,通过领袖群体的示范性表演,资源被不断扩散到其他个体的经验视野里去,为获得大话群体的身份认同,这些后来的加入者将很快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切口资源,当最终这个大话群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成了主流文化,并进而向校园外面的其他地理状况下的群落散播。 同样的热潮曾经在九十年代初出现过,那是一次汪国真热,也是通过亚文化群落向整个文化空间传播的案例。“汪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 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汪国真年”。 可以看到,汪国真的诗和《大话西游》最重要的共同点,一是它们在成为大众文化现象之前,都经历过一个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过程;二是它们都被家长和权威斥为“垃圾”,但却深得青年人喜爱。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过汪国真诗歌演讲热;2002年5月,周星驰的北大之行也激起了同样的狂热。 但不同的是,《大话西游》赶上了汪国真错过的两趟班车,那就是网络和盗版。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收藏的某本《汪国真诗集》里,我曾经发现扉页写满各种不同笔迹的评论,甚至各不认识的借阅者为了对某诗的评价不同而争执起来。在前互联网时代,意义和影响的传播因为只能是人际的所以只能是散点的,如果没有商业因素(比如出版)的介入,永远形成不了气候。当时的一个名词叫“抽屉文学”,指的就是这种仅限于人际传播的作品。那时的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声音占据了绝对的强势地位,它们在青少年的认知形成中,扮演了一个远比今天重要得多的角色。而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们在网上建立起的虚拟社区,对他们的主体建构起了很大,并且越来越大的作用。说自己是××论坛网友,往往比说是××校友更能引起认同感。而在网络上,观念的传播、回馈,甚至是向大众媒体的反渗,也迅速和强大得多。 《大话西游》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盗版。当今中国,尤其在城市中,盗版网络之庞大、严密、稳定,以及覆盖面之广,已经使我们可以认同“盗版文化”这样一个词汇。事实上盗版也是一种人际传播,但在这里,流通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意见和观点,盗版网络流通的主要是实物和货币,信息和观点的流传,只是物质流通的一个附带结果。盗版的最大特点是完全市场化。没有检查制度,没有删减镜头,没有想当然的模糊不清的电检尺度,而是完全依照市场规律。因此,《大话西游》这样难以被传统影评人定义的作品可以另类方式进行传播。 当然,关于盗版文化,可研究的还有很多,但在本文中,并不是重点。可在《大话西游》奇特的传播现象(之所以说奇特,是因为《大话西游》的走红不同于主旋律电影,经由国家传媒机器的传播而家喻户晓,也不同于民间的商业片,或者外来的大片,完全按照商业规则来操作。《大话西游》的流行,走的是绝无仅有、并且不可复制的“第三条道路”)中,盗版和网络确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前者是稳定的、实物的;而后者则是不稳定的、虚拟的、弥散的、匿名的,它们互补着,共同建构起青少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得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在面对成人的社会时,有了更多的发言和建设自己文化的空间。尤其是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尤其是其中年轻的,也成为网络社区的成员,有的媒体,比如《外滩画报》,甚至拥有了自己的论坛,编辑和读者能够直接形成互动。因此,虽然网络的影响还只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部分人中,它本身还不能在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但传统媒体把关人和网友的这两种身份的重合,却使得网络信息和文化能够有效而及时地扩散到社会大众中去。这是通过网文转载、摘引、介绍和组织讨论等方式来完成的,比如《南方周末》的“板砖排行榜”的小栏目,就是方式之一;而作为记者、编辑的构成相对年轻化的一份报纸,《南方周末》也是最先展开关于《大话西游》讨论的传统媒体之一。 《大话西游》的这种从网络往传统媒体反渗的现象,与当年汪国真现象所引发的讨论还不尽相同。九十年代初,传统媒体对于汪国真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汪诗“是一种思想的快餐,哲理的炒卖。这些作品中缺少诗人面对世界独特的感悟,缺少诗歌最应当具有的真切情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已。” 这评语代表了当时文学评论者和师长的普遍意见。当然,叫好声也存在,但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业的介入(出版者宣传)。汪诗的拥护者——那些在校的大中学生们缺少言说的空间,是导致汪国真的诗歌和《大话西游》不一样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自94年后,汪诗几乎再不被人提起,除了偶尔被主流媒体以艺术的正统名义加以嘲讽,或者是汪国真本人传出开火锅店、卖字、或者打官司之类的八卦新闻之外。 另外,盗版现象的存在,还使得《大话西游》的利润流向发生改变,投资者(制片人、书商等)不再成为完全的获利者,甚至影片的走红,成为一次和投资者几乎没有关系的事件。因而,在各种媒体上发言的人,对于《大话西游》的评论基本是从自己的认识出发,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四、无赖英雄 《西游记》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而创作的长篇神话小说。《西》以及对《西》的评论传统,给汉语世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对《西游记》的评价五花八门,最普遍的是认为这部神怪小说“讽喻世态”,最有意思的是在清代,有人认为《西游记》是在演绎《大学》、《中庸》以证圣贤儒者之道。可以“把一部《西游记》即当《孟子》读,亦可。” 相比之下,还是新中国之后以阶级斗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