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年的中国大陆,这种情况显然还未出现,几乎是任何一部电影,只要通过电视、报刊、杂志进行一个档期的炒作,就能在首轮放映中获得成功回报。 然而《大话西游》却胆子大得可以,它没有在初期宣传上有巨大的投入,只是在一些报纸电视作了一些常规宣传,也正是为此,《大话西游》在资料馆的记录少之又少,我们甚至很少听说哪个‘大话迷”是在电影院经历《大话西游》第一次的 。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电影文本的解码方式也非常重要。因为一部片子也可以在宣传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成功,只要它足够受观众欢迎,而周星驰这张招牌在1995年应该说已经是响当当的了。 然而,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周星驰这次的无厘头搞笑做得有点过,至少,它不适合那些掏钱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中国大陆,虽然电影遭受了电视的无情冲击,但它固有的那种正位的消费形象还在,也就是说,对一个中国观众来说,上电影院去看电影,这依旧是一件一本正经的消费行为。有消费投入,就需要获得相应的消费回报,可是,当这些观众进去后发现,自己看的电影并非是自己想要看的电影后,自然就会抱怨了。在这里,有一个背景是需要介绍的:1994年底,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批准了一个建议,同意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当时为区别以前的进口影片,社会上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之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于是流传开来,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所以1995年是第一个大片年代,电影院的起死回生,完全取决于这些的大片的大制作大明星大排场上,观众对电影院的期待,也同样被更加正位化,他们被培养出了到电影院看大片的意识,一个侧面的统计数据给予了以上判断以实证的支持:当时北京市电影公司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从1995年到1996年,观众对国产片的信任度从41%降低到20%。 所以,当看到一部制作成本一般的非大片电影时,《大话西游》对观众造成的心理落差也是相当厉害的,因为它严重偏离了观众视野期待正在迅速成长的那个方向。 喜剧编剧俞白眉曾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对此做过到位的述评,他写道:“我曾经很不理解《大话西游》在票房上的失败。因为从艺术上讲,我觉得它可以算是周星驰最成功的作品了——但是票房居然那么差。有搞笑,有煽情,有动作;芜杂,立体,不线形,有张力,小处精细,大处粗疏,我甚至想《大话西游》里面很有一些和伟大作品相似的地方呢。可《大话西游》就是不被观众认可。观众们觉得还是《破坏王》、《逃学威龙》、《精武门》,甚至《百变星君》更好看——故事简单,脉络清楚,节奏快。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大众艺术家不可能像严肃艺术家一样率性而为一骑绝尘。不能鹤立鸡群,还得照顾大多数。” 但是后来通过电视来播放这个电影就不一样了:它是免费的,也就是说,观众在免费状态下,他对电影的欲望需要,将和付费状态下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将降低对电影的人文意义、娱乐价值等等方面的期待,而是怀着不看白不看的心态在观赏,而这种心态,恰恰是看一部没什么深度内涵的无厘头搞笑电影所需要的。 通过盗版VCD市场来获取这部电影的盗版VCD,也是这种心态的反应,虽然,这仍旧是要花钱的,但相对电影院的票价来说,付出的钱相对来说还是少了很多,而且,看VCD是看小画面的电视屏幕,它所处的场景完全是家庭的、随意的、私人化的、小团体性质的,根本就不像电影那样,是一件带有社交意味的公众活动,而且更妙的地方是,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乃至经过群体讨论,直到弄明白为止,这一点,电影院里的设备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互联网这个天下最大的免费午餐市场,也为《大话西游》的火爆助了必不可少的一臂之力。在1995年的校园内,建立一个电子公告板,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但两三年之后,在网上任意一个BBS论坛上讨论《大话西游》,已经是很轻松平常的事了,尤其是97年整个《大话西游》的剧本被全部搬上网后,更是让大话资源有了可以被大量复制传播的丰厚基础。而这个时候,盗版VCD所逐渐培育出的一个个孤岛式的大话群体也都陆续成熟,他们将继续他们的免费策略,在网上将他们各自的心得进行交流,有人发文章,将自己的观片经历如数告知:“你想想,在过去的一周里面,我看这部片子一共三遍,在以后的一周里面,我打算再看三遍,有了这六遍的基础,我大约对它可以有一个接近正确的看法了” 。而又有人发文章,将反复推敲出来的人物关系图给献宝呈上: “铁扇公主(有染)香香(牛魔王之妹)青霞(灯芯) 结婚未成 /有染 / 有仇 夫妻 / / 至尊宝-----盘丝大仙(紫霞仙子)--蜘蛛精(春三十娘) 结婚未成 师徒/ 牛魔王(把兄弟)———————— 师徒 / / 结婚未成 /仇深五百年 因为她发现至尊宝最爱的不是她,白骨精(白晶晶)—— 菩提大哥(五百年后为菩提大仙)”。 不要以为这些大话迷们在无话找话,他们所面对的只是实事本身,而这个实事恰恰在内容结构上相当复杂。虽然《大话西游》的脚本完成前后仅有三个月时间,而且还分成了上下集,但是,在主要的情节脉络上,它却是条理分明的,没有一点交待不清楚的地方,而很多细节上的伏笔,更需要反复揣测和研究。在这种无功利的资源共享的状态下,他们不自觉地引发了一场全国的《大话西游》热,并进而引起先前的电视媒体的跟风,使得推波助澜后的《大话西游》终于成了世纪末最神奇的一道文化景观。 在这过程中,观点领袖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在互联网上,他们往往是论坛上的中坚分子或者某个大话网站的主人,在盗版片市场里,他们最懂得什么版本的《大话西游》VCD是具有保藏价值的,在校园里,他们是最先接触《大话西游》并为之神魂颠倒的人。对于这些观点领袖的描述文字是现成而又精彩的,不妨摘录如下 : “大学校园里一直活跃着为数不少的超级‘大话迷’,他们种种不知所以然的行为证明了《大话西游》无疑有着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蛊惑人心、摄人魂魄的影响力。这些人几乎以男性为主力,当然其中为数不少的女英雄其手段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类人长像、性情、阅历、知识水平、政治面貌、身高体重、星座血型全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对《大话西游》的疯狂执著——一种近乎癫狂的执著。这些校园超级大话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话语痴狂型 有这样一种校园‘大话迷’,生活在《大话西游》的特定语境里,从话语到行为都追求达到“大话”之精神,尤其在话语表达上穷浑身之所能极力推崇大话式精神,几乎达到了癫狂的程度。 二、苦行僧间歇性抽搐型 这是一些资质稍浅但精神可佳的‘大话迷’,尽管对‘大话’式生存方式不能运用自如,但仍旧执迷不悔,苦苦修炼以求有朝一日能求得正果。 三、文艺创作类型 作用力较为单一的‘大话’迷,将精力集中在文艺创作上,希望通过对‘大话’的个性化理解,创造出全新的‘大话’文艺作品。这是精神最为偏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类‘大话’迷。 四、E人类不明症状型 将‘大话’与网络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弘扬‘大话’精神和‘大话’作品的新人类,《大话西游》及其校园文化产品如今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网络实现的,这些‘网络大话人’自然功不可没。” 我们非常容易理解年轻的、“新人类”的大学生们是如何热烈拥抱《大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