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      ★★★ 【字体: 】  
《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2:42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话西游》进行文本分析和接受-反应分析,探讨了“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问题。我将75年左右出生、于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年代初上大学的年轻人,称为“文革后一代”。他们在对认知养成极为重要的青春期,遭遇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场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他们没有文革记忆,政治意识淡漠,普遍缺乏宏大理想。他们在整个社会面临失语之后,发展了属于自己群体的价值观和言说方式。
  可以说,研究《大话西游》现象,对解剖“文革后一代”的精神气质及其形成原因,具有相当的启发。而对“文革后一代”进行剖析,也有助于勾勒出世纪之交时中国社会思想和价值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
 
  《大话西游》 青少年文化 主体建构 社会转型 “文革后一代”
 
  Abstraction
 
  Content analysis and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are given to the Hongkong movie A Chinese Odyssey, which in Chinese called Da Hua Xi You(A Parody of Journey to the West) to probe into the theme of the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cultural-revolution generation. The post-cultural-revolution generation refers to the youth who were born near the year 1975 and attended university in the late 1990’s o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In their adolescence when the ability of cognition came into maturity, they encountered the all-arou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The generation lacks the memorie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 and sublime ideals. They find their own way of speaking and valuation.
  So we can analyze the spiritual temperament and the elements lead to it by researching the phenomenon of Da Hua Xi You. What’s more, we can als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y and social value judgment.
 
 
 
 
  Key Words
 
  A Chinese Odyssey (Da Hua Xi You,A Parody of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youth culture
  the subjectivity construc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post-cultural-revolution generation
 
 
  引言
 
  能够风靡一时的大众文化读本(电影、通俗小说、电视剧等)很多,但其影响力能够进入日常语言,甚至形成某种特定语言模式的却很少。《大话西游》就是这少数中的一个。它不但影响了一群人的语言习惯,甚至还形成了某种命名方式(所谓“大话一代”),参与了一代人的主体性建构。
  从文化论意义上划分世代,是解读年轻人/成年人关系以及社会价值规范变迁的有效方法之一,虽然这种划分、以及代际的差异和冲突,并不是绝对的。本文中出现的“大话一代”,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文革后一代”,他们出生于文革后,成长于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后的日趋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中。
  考察《大话西游》这样一部被青少年群体广泛推崇的电影作品,对于“文革后一代”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建构等问题非常有帮助。并且,《大话西游》的走红方式又极为奇特和反常,它不同于民间的商业操作模式,也不同于主旋律电影,经由国家大众传播机器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它刚出品时票房惨败,还在内地被评为当年的“十大最差引进片”之一。但其后,它是通过网络传播、人际传播、盗版DVD等方式率先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开来,最后进入主流媒体,从而从被主流意识形态斥为的“垃圾”变成一代年青人的“宝典”。
  也因此,通过考察《大话西游》,我们可以管窥到社会思想意识的转换,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身处转型、各种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这种考察就犹有意义和价值了。
 
 
  一、《大话西游》现象的来龙去脉
 
 
  “猪啊!――”
  “我Kao!I服了You!”
  “需要吗?不需要吗?”
  ……
 
  97年之后,年轻的大学生之间对这些句子已经耳熟能详,当他们聚会在草坪、自习教室或教工餐厅里时,能迅速引起共鸣并进而称兄道弟的,就是这些来自《大话西游》的台词了。――在这里,台词成了继香烟和酒之后可运用在文化上的社交工具,类似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在低龄儿童之间沉浸于奥特曼的招牌动作、少男少女迷恋于《第一次亲密接触》里的开篇语法等等不同的共同体间,找到只属于他们内部可以共享的一些符号资源。当然,这样的符号资源并不是那种封闭式的黑话,黑话的存在功能之一,就在于它必须不可为共同体之外的其他共同体所破译,而一旦被破译了,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或者被传播出去成了可共享的另外一种符号资源。――“天王盖地虎”之类的句子就是这种演变的良好例子。更适合的一个概念应该是切口,——它是可以被所有共同体无困难地加以破译的——这个切口表征在《大话西游》上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学生们能够逐段逐段得背诵所有的台词,并且以毫无半点差错而让后来在北大做演讲的周星驰本人都感到相当尴尬。
  当熟练运用这个切口的共同体渐渐通过二级传播尤其是盗版片和互联网的作用,将切口扩散到大学生群体以外的其他共同体后,从95年就在中国大陆上映却票房不佳的这部影片,终于获得了主流媒体的认同:电视里开始播放这部电影,并在一些国定节日里将其作为保留剧目来放映,以娱乐国内观众。这么一来,魔弹理论(Magic Bullet Theory)终于有了可以配合其学说的经验事实:整个中国大陆忽然就掀起了《大话西游》热,无论是褒还是贬,《大话西游》的相关衍生商品都很快地跟着出现,甚至还出现了局部戏仿这部戏仿电影的电影――《天下无双》,这股《大话西游》热,直到2002年以后才逐渐消退,现在,一个新的切口点正在军事爱好者的共同体内慢慢生成,它们都是关于M1A1-2型主战坦克、袭扰战、炸弹之母、炭疽夫人、提克里特等等关于伊拉克战事的话题。
  现在以回顾的态度和回顾者的身份重新梳理《大话西游》由冷而热最后自然平息的文化现象,必然会丢失很多应该加以记录、整理、分析和总结的原始资料,这是文化研究上的必然的丧失,但有时它也有肯定的一面:时间使我们得以将问题看得更透彻。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交待一下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的发迹史,以及这部电影的内容梗概。
  由香港彩星公司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的《大话西游》,1995年开始在上海、北京、沈阳等中国城市里投放,但没有预想中火爆。在北京,《大话西游》被当作发行失败的典型,1996年2月,《月光宝盒》还是作为寒假影片推出。三个月后《大圣娶亲》登场,可是两部票房都只在20万左右,甚至不少场次的观众是以个位数计算,有些电影公司在放映两天后就决定用国产影片替换掉《大话西游》,以免更多损失。当时同期放映的《风云》票房为370万,还有后势强劲的《挑战者》。
  据北京新影联宣传策划部的资深专家高军回忆,在引进这部片子时,各个电影公司的经理就不看好这部影片,觉得“太吵太闹”,所以一直拖到2月才推出,作为不被看好的电影,自然在北京也没有作过多宣传,只是在一些报纸电视作了一些常规宣传,也正是为此,《大话西游》在资料馆的记录少之又少,我们甚至很少听说哪个“大话迷”是在电影院经历《大话西游》第一次的。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全国各地,观众反映冷淡,不乏中途退场者,在沈阳,排着长队买电影票的观众进场后,不等结束就骂骂咧咧大呼上当;在上海虽然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大牌导演:超前与落后

  • 下一篇文章: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