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看好,但是与同期上演的电影相比,票房仍算黯淡,同期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票房接近600万,《阳光灿烂的日子》为600万,《红番区》达到800万,最高纪录当属《狮子王,》高达1000万元。在河北省,电影公司只要了《月光宝盒》没要《大圣娶亲》。因为他们不看好这部影片,说是“太闹”,特别是《月光宝盒》,“特别没劲”,河北省电影公司买了《月光宝盒》4个拷贝(同月上映的《孔繁森》是17个拷贝、稍后放映的周星驰的另外一部影片《大内密探零零发》是10个拷贝)。《月光宝盒》在整个河北省的大小影院的票房成绩是20多万元,成绩只是在普通影片中属中上等。 由于《大话西游》全国票房走势一般,所以后来尽管靠现在十几倍的高价卖出拷贝,但直至今天,西影厂还有100多万余款没有收回。 然而1996年年底,《大话西游》本身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盗版VCD开始猖獗,原来爱上电影院的人突然发现只用花上电影票的一半钱就能看到最新的电影,而本来就不上电影院的自此也更不会选择前者,盗版世界开始无孔不入。 1996年,结束影院惨淡经营的《大话西游》将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也许电影学院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荒诞不经以及另类版中《西游记》;也许《大话西游》更适合在校园的土壤里开花,所以电影一在学校放映立刻博得满堂喝彩,巡回式的结构,被演绎成反叛性格的剧中人物,另类的爱情故事,《大话西游》中的对白被奉为《圣经》。开始有人研究起至尊宝穿梭于月光宝盒的寓意,有人四处寻找剧本,突然有一天有人无意间脱口而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没有人能够计算出到底从什么时候起,《大话西游》的名声开始传遍高校了,买盗版VCD的热情犹如滔滔江水不可阻挡,在各个宿舍都会隐藏几个绝对够资格的“大话迷”,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不断使用《大话西游》中的各种对白,惹得更多的学兄学弟们心里痒痒,渴望尝试一下。“《大话西游》好看”以谣言传递的速度,迅速在各大高校中传开。不懂《大话西游》,不看《大话西游》被认为是与时代脱节,根据《大话西游》改编的各种版本的故事也随之而出,年轻人以其取之不尽的热情反复欣赏着廉价盗版带来的欢愉,看《大话西游》成为像听流行歌曲一样普遍的事情。 校园外的《大话西游》热也在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着。如果说《大话西游》在校园里的传递是以寝室为单位,那么在校园外就是以办公室为单位传递。《大话西游》曾经创下过一些惊人的纪录,许多从来不屑看港台影片的VCD族,非奥斯卡经典影片不看者,因为《大话西游》的久负盛名而难以按捺住好奇,从此一看而不可收拾,《大话西游》的受观注程度远远高于奥斯卡最佳影片。关于《大话西游》的故事层出不穷,靠《大话西游》开始一段感情的例子已太过俗套,有更多的《大话西游》集团开始成立,定期复习和研究各种版本成为他们的乐趣之所在。这一切“大话迷”的欣欣向荣最后都要归功于盗版VCD的方便。“据一位号称北京盗版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大卖家透露,早在1995年,就在北京市场出现过《大话西游》的盗版录像带,但销售平平,直到1996年底VCD版本出现,当时每盘30元的高价位都没有吓倒《大话西游》迷们。真正的火爆是在1997、1998年间,在这一段盗版VCD的黄金时节,《大话西游》的销售也屡创高峰,最高纪录一天就卖到上百张,热销的场面通常发生在公司和新闻单位。这个大卖家透露,在这两年期间,他无论拿多少《大话西游》的盘都会被抢购一空,光他个人这些年手中卖出的《大话西游》VCD就有两三千张,以他的‘业内专业眼光’分析,全国至少卖出十万张以上,北京至少占到四五万张。” 在与很多人的交谈中发现,他们的《大话西游》经历是从1997年春节期间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开始的。播放的原因仅仅是:周星驰的片子够热闹,适合春节的气氛。但没有想到的是,电影频道的播出培养出后起的一大批“大话迷”。其中许多人一次不落地看完了电影频道《大话西游》的所有重播。这部被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却创下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也正是在此之后,《大话西游》正式进入火爆期,校园、办公室、网络聊天室,处处都有《大话西游》的影子。 网络上真正兴起《大话西游》是和网站的兴起同步进行的。1999年属于《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繁荣期,随便输入《大话西游》几个字,搜索引擎就能找出四五十个《大话西游》的专门网站。当然许多网站内容相近,多为《大话西游》故事简介、故事新编、对白之活学活用、“大话迷”论坛等。 有人认为是网站的火爆带动了《大话西游》的火爆,但事实上更多的“大话迷”是在看完《大话西游》才想到要在网上共同讨论,无论是上网还是看《大话西游》,这一部分人群是重叠的,年轻、有朝气、又带那么一点点反叛,而网站的兴起也带动了《大话西游》的衍生物如火如荼地蔓延。从《大话西游》立股东大会版到《大话西游》之考研版,《大话西游》就像一个创作源泉,带动着大批“大话文学”蓬勃发展。 二、《大话西游》的命名——“无厘头”还是后现代? 《大话西游》 的一个著名招牌就是它的无厘头语言。“‘无厘头’是广东俗语,带有些微贬义,意为一个人做事说话没有中心,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令人难以理解。” 这个定义显然和如今比较走红的时尚学术名词――后现代主义,有着难以割舍的修辞学上的同构。在学术殖民的中国,对“后现代”最广泛和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去中心、去目的性、去单义性里毫无约束地翻制大量的文本,这使得该术语成为一顶套在《大话西游》及其衍生现象之上的约定俗成的大帽子。但是,周星驰是个电影演员而不是一个后现代学者,所以,他并不如某些先锋电影人那样,对形式甚至电影本体的突破有自觉的追求,对周星驰来说,无厘头的目的就是搞笑。他作为一个搞笑影星而走红大陆,这是个简单的事实。用周星驰本人的话来说:“我就是个拍电影的,这是我的生意。我当然希望大家也喜欢,但很多人用很高深的理论来评价,老实说,这些我都不太懂。” 在汉语语境里,搞笑并不是个高雅动作,“搞”是个刻意、做作或者带有为了笑不择手段的意味。在周星驰进来之前,大陆所有的能制作笑料的喜剧电影演员、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演员、传统或现代相声演员、滑稽戏演员,他们都是不搞笑的,他们都是在制作笑的艺术。他们中有的被尊奉为幽默大师或喜剧大师,有的被谑戏为笑星或丑星,但不管怎样,他们在媒体宣传中都是正位的,因为在新中国之后关于喜剧的意识形态里,排在首位的是神圣化了的艺术,然后才是世俗化了的笑料。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喜剧工作者,他得首先是一位人民的艺术家的原因。但周星驰不是人民的艺术家,因为香港没有人民,只有人 ,而要逗人笑而不是逗人民笑,就不能太讲究艺术,就不得不先想法怎么逗观众乐。 《羊城晚报》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篇文章:《陈佩斯点评众笑星:赵本山“幽默” 周星驰“悲哀”》,文中当提及这位香港同行时,陈佩斯这样说道:“周星驰的生活积累都来源自于香港,身上代表了香港市民文化的很多特性,在创作上可以自由、放任、无所顾忌,不用背负太多沉重的文化包袱。但是千万不要觉得周星驰的日子就那么好过,首先他没有什么很好的文化积淀,是在殖民地土地上长大的艺人,没有多少故事可讲,所以他不得不用那些‘无厘头’的东西去取悦观众;再有,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