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的人民英雄代表,是不是足以满足他们对传统的不屑一顾的情绪宣泄,与对更古典的正位爱情的体面拥护,显然,《大话西游》这个文本在这两个方面都满足了观众们的要求,于是,它被举戴为2000年最受青年们推崇的文化载体,也就不足为怪,事实上在它之前和之后,还有顽主、小燕子等等人物形象遥相呼应。至尊宝可谓是生逢其时,他渐渐形成了一个由内而外扩散开来的文化磁场,逐层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文化消费者。在这场盛况空前的精神狂欢之中,人们似乎达成某种共谋:让正经面孔们陈旧僵腐,然后静静地躺到教科书里去;历史和传统经典所能提供的,仅仅是些游离所指的符号,留待我们去随心所欲地填塞各个轻浮的、混乱的、荒诞的、戏谑的意义。这种对精英形象的颠覆是八十年代思想解禁、及紧接其后的九十年代商业大潮卷袭之下,大众文化无政府状态的表现之一。这种表现是极端的、但却又是易于消化的、极富市场占领力的。――可其实呢,它的所有秘密,都隐藏在弱不禁风的柏拉图爱情之上,一旦这层面纱被揭开,或者一旦人们放弃了这种形而上的性梦幻,那么,《大话西游》将一无所有,而现实的确是,对那些老于世故的成年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大话西游》到底是个什么瞎胡闹的玩意儿。 所以,它根本就不是那批后来的后现代主义大师们所津津乐道的那类零度写作文本,那类自由书写的享乐文本,所有的一切,都在意识形态的管控之下,只不过意识形态本身也是被分了层,属于整个文化传统最根本历史最悠久的那些,属于最下层,而当下的各类官方意识形态,则属于最上层,《大话西游》颠覆了最上层,却牢牢维护住了最下层,而这,就是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境遇下,其能够终于等到扬眉吐气一天的内在逻辑基础。没有这个逻辑基础,纯粹是为了对种种话语特权的超越,或者为了语言本身的狂欢节,或者为了文本自己的乌托邦理念,来达到一个文本自己生产文本的境界,这纯粹是大多数善良的诠释者们的一个误会。 六、结论 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副“大话时代”的全景图:《环珠格格》、《蜡笔小新》、《天下无双》,以及种种对历史人物的戏说……这些乍看各异的大众读本,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其中的共同气质,那就是它们的无聊、琐碎、随心所欲。而恰恰就是这些让正统人士多少难以忍受的“缺点”,使得它们能和之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的真正的“大话文艺”(假、大、空)相抗衡,并打破它们长期苦心孤诣所塑造的由“正义”、“真理”等等语汇所建构的大词乌托邦。 这是一个权威真空的时代,经过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转型,官方意识形态悄然退身,消费主义方兴未艾,而所谓的“民间”,也开始暧暧昧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国家试图通过造神进行自上而下灌输的可行性,在一张日渐复杂的文化空间地形图中变得微弱。而互联网和盗版网络的兴起,又加深了这种观念传播和话语权力分布的复杂性。 我将75年左右出生、于九十年代末和二十年代初上大学的年轻人,称为“文革后一代”,他们出生于政治相对稳定的年代,对他们的认知养成至关重要的青春期,则是在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商业化和世俗化的社会浪潮中渡过。网络和盗版碟往往成为他们生活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了他们的主体性建构。 可以说《大话西游》的出现正逢其时,对于“无厘头”的接受或拒斥,成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自动归类和有效筛选的依据,使得“文革后一代”暧昧的代群特征凸显了出来,也使得他们能在“大话一代”的旗帜下迅速获得认同。 网络空间和盗版文化让这一代人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变得复杂。它们放大了同龄人中观点领袖的作用和地位,增强了群体内部的交叉影响,并使得这个群体产生出抵抗外界(成人社会,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大力量。 于是我们就看到,“国家制造”的英雄,在当下常常无法引起青年人中第一批观点领袖的情绪共鸣,这些英雄所起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功能就是:促使观点领袖们积聚起一股逆反的欲望需求,去寻找与这个英雄正好反着来的另一种英雄,而周星驰身上的出尔反尔、好大喜功、阴阳怪气等种种特质,能引起观点领袖们的迅速认同。周星驰和周星驰式的“无赖英雄”的走红,相当程度上是学生群体对长期意识形态灌输的潜意识抵制。 拆解了政治乌托邦之后,在信念的真空中站立起来的,则是爱情乌托邦,它可能是“零信仰”的,但绝对不是零痛苦的。“在‘无聊’的逼视下” 的一代人,“普遍像厌弃噩梦一样厌弃‘精神’和‘集体’,倘若有谁重提这些事物,许多人本能地就会怀疑,这是不是又要知回过去的虚伪、欺骗和专横。在这样一种特别的气氛里,那与‘精神’和‘集体’相对的‘物欲’和‘私己’,就自然被供上了人生的高位。” 这里的“物欲”和“私己”,指的“首先是‘钱’,其次是‘性’”。 在被彻底世俗化了的一代人中,在丧失崇高感和追求纯粹愉悦性的心安理得中,如果还存在那么一点乌托邦幻想,或者说,还有那么一点对异于现实的生活的憧憬,也许就是爱情了。在对《大话西游》以扭曲的方式进行爱情神话式的解读过程中,一代人的精神气质就这样被建构出来了。 参考文献 《大话西游宝典》,作者:张立宪、陈键兴、钟鹭、马雄鹰、刘春等,现代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 王晓明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 陈映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 胡大平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美] 大卫·鲍德韦尔、诺埃尔·卡罗尔 主编 麦永雄、柏敬泽 等 译 麦永雄 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 常昌富、李依倩 编选 关世杰 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