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的利用和相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女性上网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与男性网民相比,无论是在网络信息与技术的应用上,还是在所关心的问题上,男女信息用户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有些是受客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信息环境影响,更主要的是女性自身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有待提高。 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主持的“北京青年女性视野中的电视娱乐节目”调查是近年来一次运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青年女性与媒介娱乐关系进行大规模的实证研究。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针对青年女性进行问卷发放,地点集中在北京市主要街道主要商业区主要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及学校等地,发放问卷1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010份。问卷中包括“您家(或宿舍)里的遥控器经常掌握在谁的手中,您收看娱乐节目的行为,您收看电视娱乐节目的目的” [40]等21个具体问题,并对每个具体问题进行问卷反馈分析,通过对青年女性的态度分析,了解青年女性受众的细分群落、观看模式、女性意识、收视心理和审美情趣。 3. 个案研究(case study) 个案研究是通过对一个单独案例的详尽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女性主义研究中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有三个主要目的:分析某种现象在一段时期中的变化;分析这种现象对未来实践所具有的意义;分析该现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特殊个案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探讨价值, 《从一次谈话节目看电视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导向》[41]中,作者记述了一次亲身参与制作电视谈话节目的过程,运用性别意识对节目中编导意图、男女嘉宾谈话进行深入分析,作者发现“无论是编导还是主持人无不将其偏向男性的观点表露无余,丝毫不考虑女性的利益与感受”,“而在场嘉宾及观众亦被其观点左右”,“可以想象,当节目最终制作完成并播出时,坐在电视机前而毫无话语权的观众同样会将其观点全盘接受”。作者以一次谈话节目的制作为案例,切入点很小,却揭示出了深植于传者与受众(包括很多女性受众)意识中的男权思想。 此外,在对电视剧的研究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文章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以某一部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为出发点,管窥女性意识与当代媒介话语碰撞所产生的旖旎风景。例如,《女性启蒙理想的失落——谈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秀禾命运的叙述》[42]从一个老套的关于旧社会女性命运的叙事中发现了一系列对立的话语建构——乡村与城市、拯救与陷落、终结与延续,这些对立结构显然是超脱出了传统男女二元对立结构以外的、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儒家文化中被淹没的女性声音——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的文化反思》[43]的作者以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儒家文化传统的韩国文化探询作为背景,同样用对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描述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女性面临的两难境地。 4.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e research) 女性学者不仅对传统学科中的男权意识进行批判,同时对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反省。其实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研究;同时,它也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跨文化的方法,探讨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中的相关话题。这些话题的涉及面相当广泛,除了中外比较分析,大多是针对具体传播效果的研究,包括大众传媒对女性参政的影响、传媒对少数民族妇女生活的影响、广告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等。 《北欧传播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角》[44]一文结合文献综述的方法,以时间为纵线,从传播的内容分析、传播的效果分析与传播史的角度,分别概括了近20多年来北欧的传播研究者们关于妇女与大众传媒问题的探索,包括女权主义、两性平等、性别角色、以及女性与文学、女性与法律等学科的共同发展问题,以更深入、广泛地探索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性。 中国女性(干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本是属于政治学范畴的话题,但《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45]就从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对受众心中关于女性定位的影响这一角度,结合中国妇女参政的现实,将政治学、新闻传播学与女性学研究相互打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样,《妇女报刊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影响》[46]也将传媒研究与少数民族研究相联系,通过对妇女报刊的传播内容、传播者以及受众三方面的分析,以传者的身份考虑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女性媒介的发展。 在以上有关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论述中,需要明确的是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独自支撑起多元的研究体系。虽然从单个的研究者来看,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程度还很不够,但是整体上,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仍倾向于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总的来说,关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情况,本章的量化分析和文献综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平日里不易觉察的现实。事实上,中国女性在传媒中的失语(或曰缺席)现象恰恰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中女性地位的某种边缘化趋势。本文研究的重点并不止于这些表层的现象,而是要透过揭示数字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将结合整个社会语境,对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与反思。 第三章 打破镜像之城 ——数字背后的别样现实 北大著名学者戴锦华在《大众文化的神话》序言中指出:“大众文化工业所生产的华美异常的表象序列成功地完满了虚拟现实的镜像之城,文化研究的工作正在于破镜而出,碎裂镜城,展示别样的现实。” 她认为“女性在今日文化中遭遇的是镜城情境,在男性文化之镜中,她要么是花木兰化妆成男人,要么就是在男性之镜中照出男人需求的种种女人形象,是巫,是妖,是贞女,是大地母亲。只有在女性自身体验的忠实写作中,才能打破所有镜子。” [47] 按照这一论说,媒介传播在有意无意间与大众文化产业合力建造了虚拟现实的“镜像之城”,而在这个“镜城”之中,女性虽然无处不在,但并未能够得到真实的映像。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显然已经意识到女性在镜城之中所遭遇到的这种尴尬情境。 本文结合量化分析所得出的初步结论,分别从研究现状中的内容分析和对现状研究的反思两个角度,努力“破镜而出”,力求“展示别样的现实”。 第一节 文化的视角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现状的内容分析 正像一些女性主义批判文学对女性的表现一样,在一个男性文化霸权的社会里,整个媒介话语是一种菲勒斯(男性)中心话语,女性“注定要遭到象征符号上的消解,即被责难、被琐碎化,或根本不被呈现。” [48] 在有关媒介女性形象的样本文章中,绝大多数作者都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女性形象”进行内容分析。本文第一节量化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女性主义研究中涉及最多的议题就是媒介中女性形象批判即“积极歧视下被看的她者”。 英国学者艾华在研究中国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一篇论文中也指出:“在近来的性形象爆炸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是女性的身体,其表现方式既富视觉感又形诸文字叙述……无论背景多么刻板,这些表现中的妇女,都显出被男性注视的样子,无论实际上观看者是男是女。由于被剥夺了自主性,这类图像中,妇女的表现强调了女性作为男性行动依赖者,等待着被男性完美,甚至赐予生命。” [49] 由此可知,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且大多数研究者都注意到了当今大众文化对媒介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但是,为什么传媒对女性的身体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热情?或者说,为什么偏偏是女性如此被动地处于这种被观赏的境地?对于这一问题,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还未得出完备的阐释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