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2002年第一版。 8. [德] E·M·温德尔著,刁承俊译:《女性主义神学景观——那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一版。 9. [美] 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0. 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一版。 11. 樊凡、单波主编:《中西新闻比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12. [法] 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毅:《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3. 沙莲香主编:《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14.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一版。 15. [美] 波利·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6.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17.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男性统治》,海天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8. 潘知常,林玮主编:《传媒批判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19. 阿兰·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一版。 20. 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1. 黄育馥、刘霓:《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2. [美] 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3. 皇甫河旺等:《传播研究新视角》,风云论坛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24. 郑福林:《大众文化批判》,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第一版。 25. 戴光元、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26. [美] 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7. [美] 埃弗雷特·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8. 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9. 刘九洲:《新闻学范畴引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注释: [1]圣经《Holly Bible》,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版,第2-3页。 [2]在一次美国方言学会举行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中,“她”以绝对优势战胜“科学”等候选字,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3]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第2页。 [4]Cagatay, Nilufer, Caren Grown, and Aida Santiago, Nairobi Women’s Conference: Toward A Global Feminism? Feminist Studies 12, NO. 2 (Summer, 1986) P. 401-402. [5]《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6]秋瑾主编的《中国女报》,仅出版了两期即被封闭。在上述北京地区的110种妇女报刊中,52%的出版时间在六个月以下,连续出版一年以上的只有31家,连续出版六年以上的仅有2家,持续出版300期以上的仅有4家。 [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5月第一版,第262页。 [8]《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2001年9月4日。 [9]黎信译,载马戎、周星主编:《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246页。 [10]单波、周灏:《新闻“女性化”的真相——解读<时代>的女性封面》,《武汉声屏》,2003年03 期,第27页。 [11]同上 [12]周宪语 [13]这16种期刊分别为《妇女研究论丛》、《现代传播(北广学报)》、《当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含山东分院)》、《中国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社会》、《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浙江学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 [14]张雯:《女性主义、第三类女性与大众传播》,《现代传播》,2003年02期 第47页。 [15]潘一禾:《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他》,《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06期,第21-22页。 [16]徐敏,钱宵峰:《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关于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03期 第22-29页。 [17]童芍素、胡晓芸:《正视现实正确评价正面引导——中国大陆广告传播与女性问题的相关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三期 第30-38页。 [18]解玺璋:《新女性的神话:重新拥有自己——95电视剧女性形象评述》,《当代电影》,1996年05期,第93-96页。 [19]胡志毅:《刻意挖掘当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境界——电视剧<中国空姐>中的“女性意识”读解》,《现代传播》,1996年01期,第55-57页。 [20]刘丽莎:《阅尽人间春色——电视连续剧<全家福>的女性形象》,《电影》,2001年01期,第46-47页 [21]陈力:《近几年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管窥》,《中国电视》,1999年11期,第6-8页。 [22]何祖健:《李少红电视剧女性意识两重性的文化学透视》,《当代文坛》,2003年02期,第86-88页。 [23]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主要报纸有关女性报道的内容分析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