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指?如果是实指,则推算起来,薛蟠比贾蓉还小好几岁,而凤姐比贾蓉大两岁,自然更比薛蟠大了,如此,第二十八回中凤姐称薛蟠为“薛大哥”,又说薛蟠称自己为妹妹,第六十六回中薛蟠又对贾琏称凤姐为“舍表妹”,就不通了。如果是虚指,也就是说薛蟠实际要比宝钗大很多,且比凤姐还大,那么,薛蟠娶亲在当时来看又嫌太晚、年龄又嫌太大,而且宝钗比薛蟠小十岁以上用“小两岁”来形容也嫌不通。周汝昌先生认为薛蟠“实大宝钗七岁”(42),但即使如此,则宝钗十五岁时薛蟠二十二岁,而凤姐二十四岁,比薛蟠大,却称薛蟠为薛大哥,薛蟠又称其为妹妹,不通。所以,说宝钗比薛蟠小两岁,无论是实指还是虚指,都有矛盾。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乍一看,似乎与版本有关。甲戌本就说薛蟠“今年方十有五岁”,而王府本则说薛蟠“年方一十七岁”。从这两种版本来看,似乎都是说薛蟠比宝钗大两岁是实指,但即使以十七岁来算,薛蟠也没有凤姐大,“矛盾”并没有解决。所以,这一“矛盾”虽涉及版本问题,可能有初稿、修改稿等“增删”次数之不同,但却并不仅仅是版本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恐怕还是前文所说的作者在年龄问题上是重在写意而不重在写实的原因。 三、版本传抄中的失误 与其他古代小说相比,《红楼梦》在版本方面,也要复杂得多。而《红楼梦》中的“矛盾”现象,有些又与版本有关。有的“矛盾”,在此版本中存在,而在彼版本中就不存在;在彼版本中是“矛盾”,而在此版本中又不是矛盾。这无疑增加了“矛盾”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和我们对之辨析的困难程度。但在人物年龄的“矛盾”中,真正与版本有关的,恐怕只有小红年龄的“矛盾”。第二十四回在介绍小红时说,“这红玉年方十六岁”,而第二十七回中凤姐问她年龄时她却说“十七岁了”,两回书都在一年内,时间也就是从“三月中浣”至“四月二十六日”之间的一个多月内,但小红的年龄却前后矛盾。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作者写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吗?显然不像。因为关于小红的这几回书(二十四回、二十五回、二十六回、二十七回),情节是连贯的,不像是“跳着写的”(43),因此,作者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失误。是初稿与修改稿没有最后统一好吗?也不像。因为初稿本身应是统一的,作者在修改时既然想改人物的年龄,那就是有意识的,就应都改过来,不可能仅隔两回书就忘了,作者的记忆力不会这么差。而且,如果没有十分的必要,作者又何必去改这一人物的年龄,小红十六岁或十七岁都无妨大局,也不影响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码从书中我们看不出修改这一人物年龄的必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从版本方面来考察时发现,与其他“矛盾”不同的是,这一“矛盾”在版本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甲辰本第二十四回作“这红玉年十六进府当差,把他派在怡红院中”,这就是说,红玉不是现在十六岁,而是进府时十六岁,且一进府就派在了怡红院。大观园的建成正是头一年的事,与小红十六岁进大观园、今年十七岁正相符。如此,也就不存在矛盾了。梦稿本此处作“这小红年方十四进府当差,把他派在怡红院中”,“进府当差”时十四岁,现在十七岁,可以。也不存在矛盾。但这样说来小红已进府三年,而大观园才建成一年,与她“十四进府当差,把他派在怡红院中”不符。前一个矛盾虽没了,却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列藏本无“这红玉年方十六岁”句,自然也就没有矛盾。郑藏本只通过贾芸之眼看小红“是十六七岁的丫头”,其他之处未提年龄,自然也没有矛盾。以上四种版本在小红年龄问题上均不存在矛盾,但能否说这些版本更接近曹雪芹原意呢?恐怕还不能下此断语。因为这四种版本在此问题上并不统一,如果说曹雪芹发现了矛盾并进行修改,只能改出一种结果,而不可能改出四种。如果说这四种结果分别是曹雪芹四次修改之结果的话(加上有矛盾的一次,正应“增删五次”之数),那么,这未免过于武断。而且,这岂不否认了其他版本?至于产生不同版本的原因,据我们揣测,不外以下几种情况:一、由于作者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每修改一稿,都有可能被传出去抄阅,于是形成了不同版本。二、在传抄的过程中,由于抄者的个人修养、文化水平、阅历等等的不同,对原稿的理解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抄者没有理解或错会了作者原意,便在抄写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修改,于是便产生了版本的差异。三、由于抄者所依据的底本不一定是(绝大多数都不是)曹雪芹的原稿,有的甚至是经过几番辗转传抄的本子,这就难免会有误抄、漏抄之处,于是又形成了版本的差异。所以,单凭一两个问题恐怕很难判断是否接近曹雪芹原意,更不能孤立地去看问题。可见,此“矛盾”很可能是版本传抄过程中失误造成的结果。 注释: ①胡钦甫:《红楼梦摘疑》,见《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335页。 ②(12)(33)(41)姚燮:《读红楼梦纲领》,见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173-174页,173页,174页,174页。 ③[清]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刘操南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57页。 ④何心:《红楼梦抉误》,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四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22、35页。 ⑤⑩张笑侠:《读红楼梦笔记》,见《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197、238页,197页。 ⑥⑦张新之批语,见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一回夹批,正文9页。 ⑧⑨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正文44页,正文48页。 (11)赵誉船:《红楼梦中人年龄考》,见《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上),106页。 (13)(14)胡适:《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150-151页,151页。 (15)(16)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1988年3月第1版,589页,590页。 (17)冯其庸:《读红三要——胥惠民〈和青年朋友谈《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4辑,327-346页。 (18)(19)曲文军:《凤姐与贾珍年龄关系中的纰漏》,《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45-47页。 (20)[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全三册)(中册),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月第1版,773页。 (21)(23)[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全十四册)(第四册),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1版,1034页,1034页。 (22)转引自《周礼正义》(第四册),1034页。 (24)梦稿本除第四十九回说“凤姐次之”从而使凤姐不在“十五六七岁”的年龄之列以外,其他涉及凤姐年龄之处却与其他版本均同。 (25)第三十六回凤姐问平儿,为什么几家仆人常来孝敬她东西,平儿说:“奶奶连这个都想不起来了?我猜他们的女儿都必是太太房里的丫头,如今太太房里有四个大的,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分例,下剩的都是一个月几百钱。如今金钏死了,必定他们要弄这两银子的巧宗儿呢。”同回又说“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可见像金钏这样的大丫鬟的月份银子是一两,而晴雯等才一吊。而同回王夫人问凤姐,“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凤姐道:“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可见袭人作为贾母的丫鬟时,其地位已是大丫鬟。 (26)刘世德先生在《彩霞与彩云齐飞——〈红楼梦〉版本探微之一》一文(见《红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