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古代白话文学对载道的古文文学的反叛姿态及其大众化的特色,不仅为五四新文学 反对僵死的古文文学提供了历史的镜鉴,还影响了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历史进化的文学 观中的“正统情结”,不仅证明着白话文学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梳理出 “言文合一”的历史脉络,为白话文学提供了成为文学“正宗”的历史依据,带有浓郁的寻根意味. 关键词:五四文学;白话文学;转型;寻根意味
五四文学革命是以进化论为理论依据的“,一时 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演进不仅呼唤着切合现时代 的文学,而且证明着新文学的合理性。古代白话文学 对载道的古文文学的反叛姿态及其大众化的特色, 不仅为新文学反对僵死的古文文学提供了历史的镜 鉴,还影响了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历史进 化的文学观中的“正统情结”,不仅证明着白话文学 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梳 理出“言文合一”的历史脉络,为白话文学提供了成 为文学“正宗”的历史依据,带有浓郁的寻根意味. 一、白话文的选择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实现表现工 具的变革,要求把“白话文”作为现时代文学的书写 工具。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率先提出了“白话 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并强调其“为将 来文学必用之利器”[1(]P43),从而揭开了五四文学革命 的序幕。按照胡适的设计,文学革命要分两步走。他 在《尝试集》自序中说:“我们认定文字是文学的基 础,故文学革命的第一步是文字问题的解决。我们认 定死文字不能产生活的文学,故我们主张若要造一 种活的文学,必须用白话文来做文学的工具。…… 我们认定白话实在有文学的可能,实在是新文学惟 一的利刃。”[2(]P27)这一主张,包含着胡适对整个文学 革命过程的认识,特别是对白话文形式的价值认知, 即活文字才能产生活文学,其中也包含了对这种活 文学的审美价值的认知。由此,文学书写形式的变 革,也意味着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和审美标准 的重大变化. 新文学从三个层面选择了白话文学。一是其边 缘化的反叛姿态,体现了对正统文学的颠覆精神. 二是内容更接近现实生活,可读性强。三是语言通 俗易懂,传播面广,便于产生最大化的影响. 首先,历史上的白话文学(含诗、词、曲、小说、野 史笔记等)其实大都是正统文学体制外的文学形态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载道的诗与文章),它们与俗生 活更加接近,更能表现出活泼的人性来。这自然与 载道文学的“法相庄严”有些背道而驰,也就不登大 雅之堂,是边缘化的存在。如果说载道的诗文具有 道学的庄严性,那么这些俗文学则具有生活的世俗 性,更能道出人性的多层性欲望。他们充满了野性, 具有一定的反叛意味。因而它与所谓载道的正统文 学、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是对立的. 胡适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有两个趋势, 一个是上层的文学,一个是下层的文学。上层的文 学是贵族的、文人的、私人的、朝廷的文学,是模仿 的、古典的、没有生气的文学;而下层的文学是老百 姓的、活的、用白话写的、人人可以懂的、可以说的文 学。也可以说,下层的文学就是民间的、非正统的、 富有新鲜生命力的文学。民间的、下层的文学中虽然并非具有自觉的反正统的意识,甚至也包含着正 统文学中的某些思想,但由于在价值取向上的平民 性和世俗性,与正统文学具有不同的审美特质,特别 是在正统意识形态的压抑下,下层的民众具有摆脱 压抑、向往自由的本能渴望,因此,他们的文学就有 了对正统文学、意识形态的消解和抵抗。为什么民 间文学中的男女情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原因就在 于“男女之情”在封建社会所受的桎梏最残酷,民间 文学中所具有的这种质朴、自由的心灵情感,用民间 的活的、生动的日常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有清 新、活泼、动人的审美特点。胡适等人在审美形式上 突出强调白话的口语化、生动性等特点时,就从本土 的文化内部发现了抵抗古文、反叛正统意识形态的 力量。这种包含在本土文化之中的力量,尽管在倡 导之初受到一定的抵制与反抗,但由于它具有普遍 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前提,也就比较容易为人理解和 接受。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白话文学才能够迅速 地成为新文学的表达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白话 文学正宗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国文学中通俗文 学、非正统文学的丰富的传统资源. 其次,历史上的白话文学比较接近现实生活,具 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历史上的白话诗词秉承了“诗 缘情”宗旨,抒发个人对生活、生命以及社会现象的 感兴,最能体现个人的艺术情趣。这种“个人”的文 学自《诗经》以来可以说是不绝如缕的,从而构成中 国文学“载道”之外的另一传统。五四新文学常以 “诗缘情”作为文学革命的理论依据,继承的正是这 一传统的精神。但是,从五四新文学同人的总体倾 向来看,他们所要求的文学不是为“个人”的文学,而 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因此,白话文学的倡导从 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偏向,即对更富生活容量的戏 曲、小说等通俗文体的关注。也是因此,胡适在谈到 古代戏曲、小说的发达时,言辞飞扬,激情涌动:“以 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 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 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 阻遏,则中国几有一‘活文学出现’,但丁、路得之伟 业,……几发生于神州。”[1(]P42—43)无疑,胡适的这一立 论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以中国文学为着眼点的. 五四文学文体的选择最受西方影响,戏剧小说 又最为明显,但显然的是,这种影响是以中国固有文 学为平台而展开的。传统戏曲、小说等通俗文体以 大众为对象演绎历史和生活,体现的是民间的、世俗 的情感和趣味。由于采用的是民间化、世俗化视角, 历史的白话通俗文学都是以人间性、生活化为其言 说特征,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紧密联系, 以满足普通大众的要求。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古代 白话通俗文学已蕴含着大众化的现代因子。在五四 新文学同人的思考中,承接白话文学特别是戏曲、小 说“言文合一”的大众化传统,实现中国文学的“文艺 复兴”,是中国文学追赶世界文学潮流的必选之策. 胡适及其新文学同人对传统白话文学的大众化 乃至人民性追求的文学价值的认识,还导致了白话 文学观鲜明的平民主义倾向,这对当时新文学的建 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俗 文学传统的积极影响已使得胡适产生了对人世间种 种苦难现象的较深切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 整个白话文学观体系注入了一股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的底蕴. 再次,白话文学语言通俗易懂,传播面广,便于 产生最大化的影响。新文学同人对白话文学的选择, 也是基于他们的启蒙立场。他们强调,“文学在今日 不应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之 国人为一大能事”,要“有大影响于世道人心”[3(]P14). 因为启蒙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要使别 人能够最便捷、最容易地接受和理解,选择适合的表 达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言文合一”的通俗白话文 学自然地进入了启蒙者的视野,因为白话“乃是一种 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3(]P14),可以最大 限度地普及大众。他们非常重视文学创作受读者欢 迎的广泛程度,因而他们除了主张作家应充分顾及 大众的生活理想及审美情趣外,还始终特别强调作 品“家喻户晓”的普及性标准,要求文学走出“少数 人”行为的狭小圈子,努力深入“基层”民间. 用白话文取代古文,以通俗的大众文学取代高 雅的贵族文学,是五四新文学的历史追求。在这一 过程中,新文学同人对白话文的选择具有革命性的 意义。它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价值 立场的转换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