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学
   白话文学传统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寻根意味-浅论五四文学的白话文学理论      ★★★ 【字体: 】  
白话文学传统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寻根意味-浅论五四文学的白话文学理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38:18   点击数:[]    

。康梁变法前后白话文的倡导,仍然存 在着“我们”与“他们”的区别,如周作人所说:“那时 候的目的是改造政治,如一切东西都用古文,则一般 人对报纸仍看不懂,对政府的命令也仍将不知是怎 么回事,所以只好用白话。但如写正经的文章或看 书时,当然还是做古文的。”[4]这种对白话文的二元 态度,实际上证明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沟通民众的过 程中,仍然没有摆脱士大夫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胡适把白话文和源于民间的通俗文学看作是文学的 最高典范,建立统一的“文学的国语”和“国语的文 学”,就彻底地否定了“庙堂”的意义,以大众的民间 对抗士大夫的庙堂,以平民反叛贵族,确立了一种新 的文学的基本特质。正是这种对抗与否定,显示了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士大夫在价值立场上不同的崭 新姿态.
    二、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正统情结与“寻 根”意味 五四文学选择白话文为突破口,也包含着从中 国文化、文学自身寻找新文学源泉的意味.
    在传统文化、文学的二元结构中,古文代表着学 问,显示着高贵,而白话则是引车卖浆者流的语言, 是无知、粗俗的标志;文言的诗词文赋是血统高贵的 高雅文学,白话的小说、戏曲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闲 书俗文。因此,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选择白话文 作为文学的表达工具,对于习惯了古文书写和阅读 的社会接受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文化 背景下,证明白话文取代古文的合法性就成为新文 学者的又一课题。于是,历史映入了他们的眼帘.
    中国是个重史的国度,历史在中国文化中不仅 是当代人们鉴古知今的资源,也是人们寻求存在合 理性、合法性的依据。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 “天道人心”、“道德文章”往往是从历史过程中提炼 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也要从历史的风 云变幻中找出其发生和存在的理论依据,其倡导者 和实践者一再声称“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目的 就是要证明变革的历史趋势,证明白话文学为正宗 的历史地位,并以此宣告古文文学的终结.
    这种“正统情结”普遍存在于五四文学革命倡导 者心中。周作人之于明末小品,胡适之于白话文学, 不仅是从中寻找思想依据,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也还 有着一种文化“寻根”的情结.
    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胡适竭力宣言白话 文学的源远流长。他说:“自佛书之输入,……其体 已近白话。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 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 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白话几成 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几有一 ‘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几发生于 神州。……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 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 器,可断言也。”[1(]P42—43)在同年发表的《历史的文学观 念论》中,他更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惟愚纵观古今文学变迁之趋势,以为白话之文学种 子已伏于唐人之小诗短词,及宋而语录体大盛,诗词 亦多有用白话者。……元代之小说戏曲则更不待论 矣。此白话文学之趋势,虽为明代所截断,而实不曾 截断。语录之体,明清之宋学家多沿用之。……小说 则明清之有名小说,皆白话也。近人之小说,其可以 传后者,亦皆白话也。……故白话之文学,自宋以来, 虽见屏于古文家,而终一线相承,至今不绝。”[5(]P57) 胡适之所以一再描叙白话文学的历史,目的正 在于突出白话的地位,使人们认识到它是自古就有 的,它同样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 就是要辩出白话文学也有继承文学“大统”的资格.
    他明确地说:“……古文家则以为今人作文必法马、 班、韩、柳。其不法马、班、韩、柳者,皆非文学之‘正 宗’也。……此说不破,则白话之文学无有列为文学 正宗之一日。”[5(]P58)胡适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 被复古派尊奉为不可逾越的典范的马、班、韩、柳也 解释到了文学革命的历史中来,认为马、班、韩、柳之 文在当日正是一种“新文学”。他说:“古文家盛称 马班,不知马班之文已非古文,使马班皆作《盘庚》、 《大诰》《、清庙》《、生民》之诗,则马班决不能千古矣.
    古文家又盛称韩柳,不知韩柳在当时皆为文学革命 之人,彼以六朝骈俪之文当废,故引而趋于较合文 法、较近自然之文体。其时白话之文未兴,故韩柳之 文在当时皆为新文学。”[5(]P58)因此古文家所尊奉崇拜 的典范其实正是变革的先锋。胡适借“历史进化文 学观”理论打破保守派对于古文的迷信,使白话文学 借新陈代谢的自然历史规律合法地取代古文文学的 正宗地位。胡适不仅运用进化论打倒了复古论,而 且把“言文合一”的“文学革命”说成了一种文学史上 的共同规律,从而进一步发挥和阐明了他的文学革 命理论.
    胡适1921—1922年在教育部主办的国语讲习 所讲课时所编讲义《国语文学史》(后在此基础上修 改为《白话文学史》出版)对白话文学的血统作了更 为系统的证明。这样的溯源工作,其背后存在着为 “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合法根据的现实目 的。在当时激烈的新旧之争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 有许多人怀疑新文学与传统的断裂,另一方面有许 多人认为白话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所以 胡适们一边要说“新”,它的主要依据是自清末以来势力日盛的权力话语———所谓“世界通则”,一边要 说“故”,要用“古已有之”、“从来如此”的老说辞来证 明白话文学的“血统”与古文一样悠久而高贵。证明 “白话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证明“这一 千多年中国文学史是古文文学的末路史,是白话文 学的发达史”[6(]P2—3),成为胡适研究中国文学史的重 要任务.
    《白话文学史》的意义不仅仅是阐述了历史进化 的文学观,它对于整个新文学更大的价值在于,它为 新文学找到了“历史的证据”,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学 传统。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的“引子”中这样阐述自 己写作此书的目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 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 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
    我要人人都知道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 的产儿。……我们要知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 有人用白话做书了;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 做诗做词了;八九百年前,就有人有白话作小说了 ……我们今日收的功效,其实大部分全靠那无数白 话文人、白话诗人替我们种下了种子,造成了空 气。”[6(]P1)无疑,胡适是想用这部《白话文学史》为新 文学搭建一个传统的台基,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为 新文学找到一条可以使之屹立不倒的稳固的根基.
    胡适作《白话文学史》,为五四文学革命寻找民 族文化、文学传统根源的实践,反映出五四启蒙知识 分子的心态。他们意识到西方现代文明所蕴藏的文 明与强权的二律背反,因此在他们思想中包含着“西 方化和反西方两个面相:迎受西方现代性而改革传 统,抵抗西方殖民霸权而复兴民族”[7(]P8)。这种两面 性使得他们一方面要援手于西方世界的理性主义和 民主思想来改造自己所处的“落后”民族的思想和文 化状态,同时,他们又要极力避免由于理性中心和自 由主义而造成的本民族根本性的颠覆。他们要在本 民族的根基上嫁接西方的文化精神,并使之得以发 芽开花.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胡适 直接指出:“从文学史的趋势上承认白话文学为‘正 宗’,这就是正式否认骈文古文律诗古诗是‘正宗’.
    这是推翻向来的正统,重新建立中国文学史的正 统。“”我们再三指出这个文学史的自然趋势,是要利 用这个自然趋势所产生的活文学来正式替代古文学 的正统地位。”[2(]P19—20)很显然“,这个文学史的自然的 趋势”就是“正统地位”的历史渊源。它绝非是外部 “移植”过来的,而是本身所具有的。也还是在《理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深圳打工文学的写作姿态和审美特征

  • 下一篇文章:试论《围城》比喻的艺术魅力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白话文学传统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寻根意味-浅论五四文学的白话文学理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白话文学传统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寻根意味-浅论五四文学的白话文学理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林斤澜小说的文学艺术特征
  • ››从《三家巷》中的传统艺术经验看现...
  • ››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
  • ››论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艺术理念探讨...
  • ››《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的争论和分析...
  • ››明清小说多续书的成因探讨和分析
  • ››安德烈·纪德在中国的历程以及对我...
  • ››试论日本古代“文学”的问题和解决...
  • ››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读后感
  • ››欧洲游记文学在19世纪科学发展中的...
  • ››白话文学传统与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