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集》导言里,胡适十分明确地指出,“历史进化的 文学观”受到西方现代进化论的影响,同时,也受惠 于传统文论的影响。他说:“这种思想固然是达尔文 以来进化论的影响,但中国文人也曾有很明白的主 张文学随时代变迁的。最早倡此说的是明朝晚期公 安袁氏三弟兄。清朝乾隆时代的诗人袁枚、赵翼也 都有这种见解,大概都颇受了三袁的思想的影响. 我当时不曾读袁中郎弟兄的集子;但很爱读《随园 集》中讨论诗的变迁的文章。”[2(]19—20)胡适不仅自觉 地利用西方的现代进化论的观念来建立新的文学史 观,而且有意识地向中国传统的文论寻求支援. 胡适竭力证明的是,文学革命不仅是追赶世界 文学发展的新潮流,也是中国文学演变的自然趋势. 在他的理论叙述中,同时隐含着这样一个判断:中国 文学曾经有过言文合一的流脉,只是后来被阻断了, 没能得到自然的发展。也正是因这一阻断,导致了 中国文学的停滞不前,进而导致了它与西方文学的 差距。他的这一认识,以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为参 照,其着眼点在于使中国固有之文学传统得以延续. 套用一个常用的概念,那就是意在中国白话文学的 “复兴”,也就是要借恢复白话文学传统的努力,开创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复兴”本身就存在着“古 已有之”的命题。这一点在周作人的论述中也可得 到一定的证明. 周作人在其著名的文章《人的文学》中,竭力打 破新旧之间的明确界限。他说:“新旧这名称,本来 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 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是说新,也单是新发 现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8(]P29)周作人的目的是为 了证明人道主义的正当性,并非异端邪说。他所运 用的理论,也不脱进化论的影响,所以,从一定意义 上说,正是对胡适“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的呼应,同样 含有“古已有之”的意味. 周作人在追溯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时,一再强调 明代的公安派以及与此相近的文学家的主张和创 作,认为明末公安、竟陵派的文学运动,和民国以来 的文学革命,“两次的主张和趋势,几乎都很相同. 更奇怪的是,有很多作品也很相似。胡适之、冰心和 徐志摩的作品,很像公安派的,清新透明而味道不甚 深厚。……和竟陵派相似的是俞平伯和废名两人. ……然而更奇怪的是俞平伯和废名并不读竟陵派的 书籍。他们的相似完全是无意中的巧合”[9(]P52)。周作参考文献: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2]胡适.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3]胡适.逼上梁山[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4]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 [5]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6]胡适.白话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7]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8]周作人.人的文学[A].李子云.周作人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8. [10]周作人.陶庵《梦忆》序[A].刘营争.知堂小品[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11]周作人《.枣》和《桥》的序[A].李子云.周作人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人想要证明的,无非是新文学在文学变革与独抒性 灵的追求上,与公安派、竟陵派的精神联系。他还明 确指出:“胡适之的‘八不主义’,也即是复活了明末 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 律度’的主张。只不过又多加了西洋的科学哲学各 方面的思想,遂使两次运动多少有些不同了。而在 根本方向上,则仍无多大差异处。”[9(]P546—47)其实,周 作人的这种想法并非一时的感兴,也并非要在胡适 之外“另立门户”,而是其久怀于心的观念。譬如在 1926年所作《陶庵〈梦忆〉序》中,他曾说过:“我常这 样想,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少,这 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 ……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 的情趣几乎一致。”[10(]P169)1931年所作《〈枣〉和〈桥〉 的序》中,也明白提出“民国的新文学差不多即是公 安派复兴”[11(]P229). 周作人一再强调五四文学与晚明的相似与巧 合,胡适等人也有相似的议论,这绝非历史的偶然. 新文学同人是背负着过去的历史艰难前行的开拓 者,他们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不仅构成新文学实践 的参照,而且成为其实践新文学的根基。胡适的“历 史癖”,周作人的“晚明情结”等等,无不蕴含着挥之 不去的“寻根”情结。它既反映了人类文化中某种规 律性的意向———当新起的文学突破旧的传统取得 “立”的资格和合法性以后,它总会寻找时机来弥补 失落了的环节,从历史中寻找自己渊源有自的本土 的“根”,以“认祖归宗”的方式完成历史的链接. 在五四新文学同人的积极努力下,白话文学很 快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并站稳了跟脚,成为主流的文 学表现方式,初步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