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重视。 (2)社会时间的即时化。信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传统的作息节奏和习惯,人们的活 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意义上的时间障碍,社会时间具有明显“即时化”的特点。(3)社 会时间的可逆化。在虚拟社会中,时间超越了传统的线性和不可逆的特征,呈现出可逆 化的特征。(4)社会时间的个性化。数字化时代是“真正的个人化时代”,虚拟实践可 以使人们根据需要对社会时间进行选择,社会时间更多的具有了个性化的品格。 2.虚拟空间的结构和特点。 (1)社会空间结构的新分析。自人类产生以来,空间已经分化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 随着当代虚拟实践的兴起,社会空间也二重化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社会空间——虚拟空 间。有学者对社会空间的结构分析如下: 附图 还有学者提出以下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从社会时间转化为社会空间的基本 方式来看,社会空间有物化型社会空间、关系型社会空间和制度型社会空间;从社会时 间转化为社会空间的特点上看,社会空间具有个体型空间与整体型空间。 (2)虚拟空间的特点。对于虚拟空间的特点,人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描述和说明,可总结 为以下几点:A.虚拟性。虚拟空间是通过信息、网络、传感、人机界面、VR技术等一系 列技术综合形成的数字化空间,它不同于现实空间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B. 非限定性或流动性。虚拟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和固定性,使虚拟实践不再受地 理疆域的限制,人们由此可以过一种“电子游牧式的生活”。C.缩微性或隐匿性。互联 网使人们的各种交易时间大为缩短,从而拉近了交易距离,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交易量, 更多地“消灭”交易空间。D.非集中化或去中心化。虚拟空间解构了传统社会信息自上 而下的集权结构,虚拟社会成为一个没有等级差别的社会,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可以获得充分的张扬。E.可共享性或非独占性。现实实践中人的空间是固定的、独占的 ,虚拟实践中的空间是非独占性的,一个人可以同时既在此处又在他处,占据多个空间 。 曾国平、李正风等学者在《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一书中,从互动建构论的立场分析 了虚拟空间的特点,虚拟空间的实质在于对人类社会生活空间的延拓和塑造。它的特点 在于:其一,虚拟空间是数字化流动空间,这种数字化的知识平台不仅使开放性资源共 享和合作性竞争成为知识生产的机制,而且知识的网络化生产也加快了知识创新的过程 。其二,虚拟空间不是信息的容器,而是主体间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交往文化空间。 这正反映了人在建构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反映了人的开放性的本质力量和人性的深度。 其三,虚拟空间又是一种政治—经济体制主宰下的知识权利结构,其动力来自于以资本 和知识为主导的社会权利结构对更有效的市场控制的需求。 3.信息化对时空特性的影响以及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时空特点。 有学者从信息化角度研究了时空的特性,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推 动了时间和空间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要素转化为内在因素,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 力量。信息化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规则的创新和整合的过程,更 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重组进程。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借助于信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向 外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时空延伸”(Time-Space Distension)的过程。而当代中国信息化既包含了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的过渡,也包含了尽快提升工业化的水平迈向信息化,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压缩到同一个时空中,信 息化表现为“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的过程;但同时,信息化在很大程 度上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时空伸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刘奔.时间是人类的发展空间:社会时—空初探[J].哲学研究,1991,(1). 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 [align='center'] [/align].哲学研究,1996,(3). 楼慧心.人类个体的发展及其可能性空间[J].浙江大学学报,1996,(1). 余静.自由时间论[J].益阳师专学报,1995,(6). 江秉国.对《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新论》的一点看法[J].哲学研究,1997,(1). 王锐生.唯物史观的时空观[J].人文杂志,1996,(6). 王朝增.社会时空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3) . 朱瑞忠,陈国跃.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时空特性[J].浙江学刊,1999,(3). [9]曾国平,李正风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张明仓.走向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重要变革[J].东岳论丛,2003,(1). [11]张明仓.社会时空 科学技术 人的自由——从马克思的视角看[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1,(3). [12]冯鹏志.迈向共生理想——关于网络化与人类生存方式之前景的思考[J].新视野, 2000,(3). [13]吴国璋.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J].江苏社会科学,1999,(4). [14]王晓玲.浅析社会时空观念及其特征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1,(11). [15]唐巴特尔.论社会空间的基本形式及其方法论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1 2). [16]李大兴.自由时间: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J].浙江社会科学,2002,(6) [align='center'] [/align]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