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摘要】逻辑实证主义者和波普尔学派将经验事实看成科学发展的基础,力图从经验观察中发现科学发展的逻辑。库恩从历史的角度发现,传统的科学观,都经不起历史证据的比较,科学的发展是在范式的指导下进行解秘的活动,科学革命是范式的改变,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在这个基础上库恩回答了科学发展的模式,建立了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理论,可以说“不可通约性”观点是库恩范式理论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库恩;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发展
库恩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科学哲学家,他从科学史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paradigm)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本文以“不可通约性”概念为主线,通过分析“不可通约性”的概念以及其与范式、科学发展的关系和其使用范围,来重新认识库恩“不可通约性”观点在整个科学哲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一、“不可通约性”的含义 “不可通约性”观点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在1969年为本书(《结构》)写的后记中以专节出现题名“范例、不可通约性与革命”,其文一开头就讲到他要澄清本书的一个重要基础,即不可通约性及其在科学家关于理论选择的辩论中的重要性的评论。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世界观的改变,科学革命之前科学共同体的研究领域、信念和革命之后有本质的差别,范式一旦改变,世界也随之改变了。库恩说“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了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1] “不可通约性”的论点详细地体现在库恩分析科学革命的过程中,库恩关于一门科学如何进步可以概括为下列开放的图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2]库恩认为在一门科学形成之前必然要经历一段杂乱无章的前科学时期,直到某一规范得到某一科学团体坚持,并将其发扬广大,得到社会认可时才进入到一个常规科学时期,库恩认为常规科学即是解秘,科学共同体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范式的范围和精确性,他们通过各种观察和试验来验证和发展常规科学确立的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难,遇到明显的证伪,如果对一些困难他们失去了控制,常规科学就会出现危机,这时科学共同体会运用各种方法来修补危机对常规科学带来的冲击,但是,随着危机不断增多,当危机达到科学家不能修补之时,就会产生科学革命,确立新的科学规范,最终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在新的规范的指引下,科学家从事一种崭新的科学活动,直到它重新陷入危机,爆发科学革命。 整个科学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发展的,库恩认为竞争者的范式之间,在观点上总难有完全的沟通,主要原因是革命之前与革命之后的常规科学传统间的不可通约性。库恩认为不可通约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⑴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对于候补范式所应解决问题的清单看法不同。正如库恩所说“运动理论是否必须说明物质粒子之间的引力的原因,或者它可以只注意到这种力的存在呢?牛顿力学被普遍抛弃是因为不像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儿的理论,它暗示了后者对这问题的回答。当牛顿的理论已被接受时,一个问题因此就从科学中排除了。可是,那个问题是广义相对论可以骄傲地声称已经解决了的一个问题。”[1] (2)在旧范式转变为新范式之后,它们通常收编了许多传统范式以前使用过的词语和仪器,既有概念上的也有操作上的。在新范式中老的词语、概念和试验彼此之间有一种新的关系,其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个学派之间存在误解。例如“那些因为空间不能‘弯曲的’而嘲笑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外行人,并不简单是不正确或弄错了。同样,那些试图发展起欧几里得框架中的爱因斯坦理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如此。”[1](3)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库恩说“一个世界包含了缓慢下降的受制约的石头,而另一个则包含重复自身运动的单摆。在一个世界中溶液是化合物,在另一个世界则是混合物。在一个世界嵌置于平直空间模型中,另一个则在弯曲空间模型中。”[1] 二、“不可通约性”作为范式理论的逻辑起点 《结构》一书是以范式为中心展开的。库恩在此书《序言》中就提到,他一旦找到了范式的概念,长期困扰他的疑难顿时冰释了,《结构》一书的草稿就不费力地完成了。库恩认为我们的基本观点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真实的历史被教科书掩盖了,如果想还原真实的历史,必须打破常规,以一种新的科学观去研究历史。科学家群体普遍认为科学发展是一种累积的过程,后来者要比前科学完善、先进,科学发展是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各种科学理论之间虽然具体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作为一种科学观,它们有类似的研究规则,依据此规则人们可以判别一种科学理论、科学命题是否正确。按照这种理解,科学理论之间是可以通约的。但是,库恩认为这种观点导致了科学家团体没能正确认识历史,他说“科学如果只是一堆现行课本中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那么科学家不管有没有成就,也只能努力对这个总汇贡献一二而已。科学的发展成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各种货色一件一件地或者一批一批地添加到那个不断加大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货堆上。科学史成了这样一门学科:它既要记载这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也要记载阻止这一进程的障碍。”[1]库恩认为科学家运用编年史的方法去记录历史,去解读历史,会出现许多他们难以完成的任务。例如“氧是何时被发现的?能量守恒是谁先想到的?”逐渐地有些科学家这类问题的提法简直就是错误的,或许科学科学并非是通过个别发现和发明的累积而发展的。库恩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科学学派,每个学派都有自我的特征和信仰,都依据本学派的规则去认识世界,库恩说“大多数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是以许多不同的自然观不断竞争为特征的,每一种自然观都部分地来自于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并且全都与科学观察和科学方法的要求大致相容。这些学派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方法的这个或那个的失效——这些学派全都是‘科学的’——差别在于我们将称之为看待世界和其中实践科学的不可通约的方式(incommensurable ways)。”[1]库恩所理解的科学学派之间的差别不在于哪个正确,而是彼此之间有一种“不可通约”的方式。 库恩在1969年为《结构》所作的后记中对“范式”一词重新作了解读,他认为“‘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1]库恩界定的“范式”概念,包括了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仰、价值、技术构成等,这种独特的构成正是一个共同体区别于另一科学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在阐述这个概念之前,库恩运用历史的方法,论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整个科学发展是沿着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这样一种模式发展的,前科学、常规科学以及新常规科学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衡量标准,它们彼此不可通约,构成了独特的科学范式。所以,可以说,库恩范式理论的提出,是以“不可通约性”观点为逻辑前提,没有“不可通约性”的观点,就不可能形成范式理论。 三、“不可通约性”与科学发展 科学是在发展的,这对于广大学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科学发展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科学界对此争论也比较多。其中影响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