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大的有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等。在阐述“不可通约性”与科学之前,有必要对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学派对科学发展的观点做一些阐述。 1.归纳主义:这是科学界对科学发展的一个普遍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是严格的从观察和试验中推导出来的,科学是被证明为正确的知识,离开了观察和证明就无所谓科学的产生。科学发展基于归纳原理,这个原理可以归纳为“如果大量的A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被观察到,而且如果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A都无例外地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A都具有B性质”[2]所以,按照归纳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发展基于观察,随着观察次数次数的增多,科学就会一步步走向精确,科学发展是连续、累积的过程。但这种观点存在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即从单称命题如何能推导出全称命题?这是归纳主义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整个科学界最难解决的逻辑矛盾。大卫·休谟在十八世纪中期就指出了归纳论证的形式: “归纳原理在X1场合成功地起作用。 归纳原理在X2场合成功地起作用,等等 归纳原理总是起作用”[2] 证明归纳原理正确性的全称陈述是从记录这个原理过去成功运用的单称命题中推导出来的,这是个循环论证的方法,不能证明归纳原理的正确性。 2.证伪主义:证伪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波普尔。证伪主义提供了一种研究科学发展的新方式,他们认为既然科学不能从归纳中总结出来,那么就应换个角度去验证科学的正确性,即科学发展要通过证伪的方式,通过试错法,在推测和反驳中不断进步。证伪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全称陈述的谬误能够从适当的单称陈述中推论出来”。例如,“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观察到一只乌鸦不是黑的”,那么就可以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的”是错的。但是,证伪主义也有其局限性,证伪主义需要观察,而观察又依赖于一定的理论,如果观察依赖的理论不能得到证明,那么,证伪就可能出现错误。“如果形成某种理论或某种理论组成部分的某一或一组全称陈述和某种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并没有这样的逻辑规定:应该摒弃的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摒弃的是易谬的观察,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易谬的理论”。[2] 3.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是库恩,他认为不论是归纳主义还是证伪主义都经不起历史证据的比较,研究科学的发展依据科学史的发展。库恩把整个科学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即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他认为各个阶段中的许多科学共同体都拥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范式,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就像达尔文所说的生物进化一样,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但是总体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的。笔者认为,库恩提出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在解释科学发展上起到了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就是解秘,不断扩大常规科学应用的范围和精确性。库恩认为“在常规科学时期,一些巨大的科学成就会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2]“不可通约性”就保证了各个科学团体在常规科学时期,能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范式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范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在科学革命时期,当常规科学中产生的问题超出了科学家解决的范围就会酿成科学革命,经过科学革命后科学共同体建立了新的范式,这个范式与革命之前的范式是“不可通约性”的。因此,在“不可通约”的前提下,科学家才可能建立新的范式,并推动科学发展。 四、“不可通约性”的使用范围 库恩在提出“不可通约性”论点后,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议。“不可通约性”的信奉者认为不同范式下的科学团体在不同的世界工作,他们看到是不同的东西。库恩也指出,不同范式之间没有优越之分,只有信仰不同,这就等于承认了不同范式下的科学团体从事的理论研究都是正确的,没有正误之分。这种观点遭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库恩提出的“不可通约性”论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事实上,许多人都指责库恩是相对主义者。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科学哲学研究中心,著名科学哲学家夏皮尔就尖锐地批评库恩‘走向了彻底的相对主义,否认了科学进步,因而同样背离了实际科学,并使科学哲学走进了死相同’。” [3]国内许多学者对库恩的论点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科学就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各个理论可能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程度不同,但是他们之间是彼此联系的,承认“不可通约性”就相当于承认理论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没有与其他理论的相融性。 研究库恩“不可通约性”论点一定要注意它的使用范围,“不可通约性”并不是对任何理论都适用的。笔者认为,此论点只能适用于“元科学”领域,并不适合于现代的“交叉科学”领域。所谓“元科学”是指奠定了某一科学领域长期发展的基础,比如,亚力士多德的动力学、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下转第13页)(上接第23页)等,这些科学的产生,对今后这个领域科学的发展长期起到一种指导性的作用。在这些“元科学”领域,“不可通约性”是存在的,信仰亚力士多德动力学的科学家和信仰牛顿力学的科学家是处在不同的世界当中的,同样,信仰牛顿力学的科学家和信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学家也是在不同的世界当中的。但是,在当代“交叉科学”领域,各个学科之间是可以通约的。比如,科技哲学这门学科,它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为名,侵入了社会科学领域;以“科学与人文”为名,侵入了人文学科领域;以“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为名,侵入了自然科学领域。当代交叉学科普遍存在,各个学科之间联系的更为紧密,研究的对象、工具之间是可以通约的。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美]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商务印刷馆,1982. [3]金吾伦.科学进步和“不可通约性”[J].丝路学刊,1994,(4). 【作者简介】李晓培(1983—),男,河南许昌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06级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