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具体生命中,又把人的凡俗生活安顿在佛的境界之中,使有限制的个体透过与佛同体的内在生命的发掘,体悟到心性的空灵与自由,从而超越限制,通向永恒。 总之,马祖禅强调个体人自身即佛,随时体道,以更简易直捷的方式当下得到解脱。他彰显了个体内在的价值,开发自身的资源。他的无修无证、无念无著之禅机,更彰显了“人”的 地位、“个体性”的地位,其灵活启发的方式,更具有创造性。马祖及其禅观、禅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宋明心性之学的重要资源,亦为当代新儒家所珍视。其举动施 为、语默啼笑中,充满高峰体悟的创意。其不假外求的方式,截断众流的爆发力,借助语言 又超越语言限制的佛慧,在今天的思维术、语言哲学和诠释学上都有极高价值。
注 释: (1)据杜继文、魏道儒云:“道一一生的活动,以洪州为中心,南抵大庾岭北,东南越过武夷山脉至福建、浙江境,时间大约自天宝三年(744)到贞元四年(788)的四十余年中。”见杜、魏合著之《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229-239页。 (2)比较集中的在《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的功能上章和明心上章,见《熊十力论著集之一——新唯识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3-384页、551-557页、561-563页。 (3)《祖堂集》,卷十四,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12月,第267页。 (4)《五灯会元》,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54页。 (5)《古尊宿语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上册,第5页。 (6)《五灯会元》,卷三,上册,第146页。 (7)《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8)《祖堂集》,卷十四,第270页。 (9)《五灯会元》,卷四,上册,第198-199页。 (10)《五灯会元》,卷三,上册,第157页。 (11)同注①,第234页。 (12)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179 页;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60 -61页。
(13)《祖堂集》,卷十四,第271-272页。
(14)参见吴怡:《公案禅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8月再版本,第58-59页。
(15)见《古尊宿语录》,卷一,上册,第6-7页。 (16)宗密:《圆觉经大疏抄》,《大正藏续篇》,卷十四,第279页。 (17)同注(2),第551页。 (18)同上,第552-553页。
(19)同上,第557页。
(20)同上,第562页。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