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      ★★★ 【字体: 】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30:16   点击数:[]    

析事物的共相。而程朱一派所讲的“理”,正是他所理解的哲学研探的对象。 
冯友兰认为,在宋明道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实在”的理解不同,对于把握实在的方法的理解也有对立的倾向,这种对立同样延续到了现代中国。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熊十力心学“归本性智”,主张“仁即本心”,以“本心之仁者”为“万化之源,万有之基”。在把握“性智”仁体的方法上则提倡“归于超知”。主张“本体之炯然自识”,或说“本体之自明自了”。在哲学方法上,熊十力虽然也认为玄学,始于理智思辨,归于反己内证。但他主张的把握仁体的方法,主要的还是直觉。因为熊十力认为对仁体的把握,即是“性智炯然自识”,有了这样的自识,“真理何待外求?”这种“自识”的方法,不仅表明熊十力的哲学方法主要是直觉,而且表明熊十力主张的直觉是一种内在的体认或说内省的直觉。冯友兰与金岳霖作为“理学”的代表,在哲学方法方面则十分强调理性,强调对哲学概念的逻辑分析。冯友兰在自己的哲学方法中,虽不排除直觉,但他强调直觉的方法,只能是对逻辑的方法的补充,将哲学方法理解为理智与直觉的统一,在哲学方法上仍然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倾向,表现出理学家同心学家的对立。 
在冯友兰看来,哲学方法的不同,或者说对待理性与直觉的态度不同,是造成中国“心学”与“理学”歧异的重要原因。不论历史上的“心学”与“理学”,还是现代的“心学”与“理学”,概莫能外。但是,“心学”与“理学”的歧异并不是不能消解的。因为“心学”与“理学”在理论追求上,都以儒家倡导的仁为最高精神境界,主张哲学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达到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不论“心学”还是“理学”,只要认识到任何哲学系统,都“必须把直觉变成一个概念,其意义才能明确,才能言说。概念与直觉,不可偏重,也不可偏废”,“心学”与“理学”在理论上的歧异即可以消解了。用冯友兰的语言表述即是:“如果认识到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心学与理学的争论亦可以息矣。”(21)心学与理学对立的消解,亦 意示着中国哲学的一种发展。因此,冯友兰在完成其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考察之后断言:不同哲学派别在和解中发展,“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通观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论释,我们看到,不论是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历史定位,还是对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理论得失的解析,冯友兰都选择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哲学史家的立场和态度。这种立场和态度,展示了一个哲学史家的通达与广博,反映了一个哲学家的深邃与严谨,也表明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宽容的文化胸襟与情怀。同时也应肯定,冯友兰把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理解为不同哲学传统,不同哲学方法的交会融合,这是符合中国现代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发展趋势的。冯友兰曾经认为,当我们的国家完成统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新的广泛的哲学系统,中国古典哲学将是这个哲学系统的来源之一。因此,他自己的哲学史研究不限于叙述历史,而是要为未来的哲学准备材料,添加营养。冯友兰的这种学术追求和愿望也是基于他“哲学是一个活的东西”,一个新的哲学系统的形成,是不同哲学传统有机的结合这种观念。因此,当我们深入地总结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思考中国哲学的未来时,冯友兰考察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的思路与理念,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 
⑴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3卷,第466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⑵ ⑽ ⒅ (21) 同⑴ 第10卷,第610页、第481页、第652页、第659页。 
⑶同⑴ 第2卷,第252页。 
⑷贺麟:《五十年的中国哲学》第1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 
⑸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第132页,商务印书馆1990年1月版。 
⑹ ⑻ ⒂ ⒃同⑴ 第13卷,第305页、第497——498页、第439页、第438页。 
⑺ ⒆同⑴ 第14卷,第536页、第622页。 
⑼熊十力:《体用论》第3页,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4月版。 
⑾ ⑿ ⒀ ⒁ 金岳麟:《论道》笫21页、第73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8月版。 
⒄熊十力:《论唯实论》第272——273页,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 
⒇同⑴ 第11卷,第256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复归生活、重建儒学

  • 下一篇文章:中国思想与人的哲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冯友兰论中国现代“心学”与“理学...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