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思孟心性说简论      ★★★ 【字体: 】  
思孟心性说简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9:3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郭店楚简出土之前,学者多将宋代心性学的源头追溯到孟子。《史记·孟轲列传》云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1]”,孟子之学源于子思学派。由于《子思子》一书久佚,思孟在心性学说上是否有传承关系,几乎无从谈起。郭店楚简面世后,学界欣喜地看到,早在孟子之前约一个世纪,子思学派就已经建立了心性之学的理论框架,孟子的心性学说果然来自子思学派。毋庸置疑,这是先秦思想史研究中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对于子思学派的心性学说而言,孟子仅仅是一位忠诚的继承者,还是阐扬发挥的创新者?事关孟子在心性学说史上的评价,并将涉及到对宋代心性学的再讨论,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兴趣。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的心性论主要见于《性自命出》、《五行》、《尊德义》等篇[2],孟子的心性论主要见于《告子》、《尽心》等篇,本文试将两者加以比较,希冀能揭示其演变的轨迹。  
一、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由郭店简可知,子思学派的心性学说,是从寻找万物之道,即万物的普遍性开始的。《性自命出》云“道者,群物之道”。只有把握万物的普遍之道,哲人的学说才能收到最普遍的成效。子思学派认为,万物之道就是天命之性,即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万物散殊而各有其道,牛马水地,无不如此。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自有其道。人道与牛马水地之道同出于天赋,是彼此最基本的共性。《尊德义》云: 
  
 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 
  
因此,尊重自然之道 是人与万物相处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人道就是人性,《性自命出》说“四海之内,其性一也”,人性是人类最普遍的共性。尊重人类天赋之性,不得加以残害,则是哲人治理人民时必须尊重的原则。这一认识,是对西周以来知识精英提倡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化和升华,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但是,如果过于强调人道的自然属性,就势必会导入率性由情的老庄一流,得出人道同于牛马水地之道之结论。从文献看,道家性情说影响很大,从孟子问学者之中有一位告子,赵歧说他“兼治儒墨之道”,而他向孟子提出的有关心性的问题,却颇见率性之言,就是明证之一。子思学派谈论性情,并非为了鼓吹唯情至上的理念,恰恰相反,而是要将人性引导到仁义的层面上去,用《性自命出》的话来说,就是“始者近情,终者近义”[3]。但是,人性与牛马之性的区别究竟何在?郭店楚简没有提供比较集中的论述,《性自命出》有“唯人道为可道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人道高于牛马水地之道,但究竟高在何处?作者语焉不详。 
孟子也肯定万物之道,在他的言论中甚至不难找到与《性自命出》类似的语言,如“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以禹以四海为壑[4]”;又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5]云云。告子曾经向孟子提及“生之谓性”的命题,朱熹《集注》云“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言。”告子的所谓“生”,是指人的生物性,故告子又云“食、色,性也”。告子明言“生之谓性”,潜台词则是万物之性齐同,意在混一人性与万物之性。对此,孟子作了断然的反诘: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孟子认为,按照“生之谓性”的逻辑加以推理,就可以得出“白之为白”的结论,举凡是白色之物,彼此就没有区别,白羽之白等于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等于白玉之白。再作进一步的类推,犬之性就是牛之性,牛之性就是人之性。告子终于无言答对。 
  
二、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 
  
从《性自命出》等篇可知,子思学派刻意强调人性在未发之时的中正,认为在性外发的过程中,由于外物引诱和心志判断的差别,才形成了情的不同的样态。无庸讳言,根据这一逻辑来推理,只能得出性无善恶的结论。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群,却是善恶并存,反差鲜明,人性究竟是善是恶,成为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孟子》来看,子思身后的近百年中,有关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因而告子依然在谈论“性无善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问题。 
如果说性无善恶,则必然要导出一个问题:人性既然是得自天命,且无善恶可言,为什么一定要违背天性,将它引导到儒家的仁义上去?告子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人性犹如杞柳之木,把它做成桮棬之类的器皿,是人为的结果,改变了原有的性状,所以朱熹《集注》说:“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当时,道家关于全真保性、率情无为的主张似乎颇具影响,儒家提出改造人性的主张,自然就有阻力,故朱熹解释告子这一问话的缘由时说,“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害性而不肯为”。 
子思学派之后的儒者要想推行孔子仁的学说,就必须要解决如何连接或者调和人性与仁义的难题。孟子率先提出了仁义礼智是人类的天赋之性的理论,几乎将人性与仁义礼智直接等同。为此,孟子必须首先论证人性本善,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论题。依照孟子的老师子思学派的理论,人性本无善恶。如果孟子不能对此作出新的解释,就不能将子思学派的理论推进一步。 
子思学派谈人性,主于生理特性,《性自命出》云“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好恶,性也”。孟子不然,孟子论性的着力点不是在人性与万物之性的共性上,恰恰相反,是在人性与群物之性的本质区别上。不如此就不能彰显人性的特殊,就无法引导人性进入圣域。孟子认为,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并非只是喜怒哀悲、食色、好恶等生理特性,还应该包括人类的理性,万物皆无理性,而人类独有之,这是人性与万物之性最本质的区别。人是万物的灵长,故天赋之人性必然为善,此善性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正是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6]。 
  
之所以说唯人道为可道,正是因为人性具有理性的因子。孟子特别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义礼智不是外界作用于人类的产物,而是人心中的固有之物。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7]”君子谈论的性,不再局限于那些与万物之性相类的生物之性,而是根植于心的仁义礼智四端,它犹如人体的组成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从而巧妙地用仁义礼智置换了子思学派的人性概念。人而不具备仁义礼智四端,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 
  
但是,在常人看来,“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9],纷繁复杂的万民之性,岂可一概以一“善”字而蔽之!这似乎是胜于雄辩的事实,而孟子以水性为例加以辩驳: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水性向下,是水的本性;高过人颡、甚至在山的水确实是有,但决不是水的本性所致,而是人力或外物搏击腾越的结果。在孟子看来,只有表现为仁义礼智的人性才是正常的天赋人性。仁确实就在人心之中,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得不仁,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心放失了,因而就无法现出人性的本原。只要将放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略论

  • 下一篇文章:孟子“四端”说的形成及其理论意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思孟心性说简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思孟心性说简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思孟心性说简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