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      ★★★ 【字体: 】  
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25:2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 2003-6-4 作者:蔡幸芝

一、前言



  德国现象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在其著作《欧洲科

学危机》(Die Krisis der Europaeischen wissenschaften und die Transzendentale

Phaenomenologie )的第二部份第八至第十五节,关于澄清近代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与

超验的主观主义之间对立根源上,以大量篇幅探究伽俐略物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因为伽

俐略对「自然的数学化(Mathematization of nature )」的模式形构出整个近代科学

发展的方向,也就是根据胡塞尔的定义下,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及量子力学都是伽俐略风

格的科学(Sciences of the Galilean style)。胡塞尔在《逻辑研究》(Logische

Untersuchungen)中提出哲学有两种任务:首先,哲学是关于形式逻辑和方法论这类型

科学的理论,然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往往对他进行思考的原则与符号方法的应用欠

缺根源性的反思,即未能深究其中理论与应用的合法性所在,就此意义下科学需要哲学

的补充。此外,哲学必须澄清科学中所使用的观念。笔者参阅胡塞尔《算术哲学》中关

于数的观念所做的哲学论述为例,他指出:数学家在使用「数」与「量」这类观念时对

这些观念的本质并无明确的意识,因此科学的研究与哲学的批判其实是「互补性的科学

活动」。所以胡塞尔并非针对伽俐略物理学理论内容的剖析或非难,因为科学的进步不

赖于哲学,而哲学的批判也不会触及科学的内部结构,但是科学的假设与结论则必须透

过哲学性的反思做根本性的再解释则是必要的。1 因此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甚至整个

近代科学的反思绝不是「反科学」的立场,相反地,是要进一步厘清伽俐略物理学形成

的根源和影响,揭露自然科学隐而未显的动机和目的。笔者以下将以《危机》作为主要

文献,论述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批判与反思,并提出笔者个人的心得浅见。



  二、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



  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特点在于坚信主观的、相对的、觉知经验的世界背后隐藏着客

观的、绝对的、数学性结构的真理,即世界真实的状况相对于觉知现象,整体世界应是

一种数学性的结构,因此科学家的任务就是穿透现象的面纱,揭露世界作为一种数学多

样性的呈现。换言之,俐略所深信的自然其实是以?学语言表出的自然,自然的形形色

色、千变万化的诸多样貌其实是规律的数学多样性真理的呈出,它的「实在(the real

)」完全可网罗于数学公式公理计算推演的系统中。不过,人对于周遭世界的态度并非

自然而然是数学的(或科学的)态度,对于未经数学性训练或是不以数学性取态认知世

界的日常人,看见彩蝶双飞并不会直觉是「1+1=2 」的数值关系;使用日常家具产品也

不会经验到方形、圆柱的几何图形。然而日常人与科学家对世界认知取态上的不同—作

为变动不居、具体的、主观的「个别经验(individual experience )」与普遍有效、

抽象的、客观的「数学观念(mathematical ideas)」的差距,也正是呈现为日常生活

觉知经验的世界和作为科学真理的世界的分裂。由于「通过伽俐略对自然的数学化,自

然本身在新数学的指导下被理型化了;自然本身成为——用现代的方式表达—是一种数

学的多样性(Mannigfaltigkeit)2 」。所以在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发展上,数学作为

认知世界的方法被赋予普遍性的任务,并且通过必真的逻辑推演程序,整体世界可直接

或间接数学化为公式公理被加以认知,进而对还未知的事件和领域加以预测和掌控。



  然而伽俐略认为自然是作为数学的宇宙是不言自明的(Selbstverstaendlichkeit)

假设,根本上没能探讨必真的数学自明性的起源,仅是素朴地接受既存的传统—柏拉图

主义的影响和欧基里德几何学的发展



  三、柏拉图主义



  随着Cassirer,Koyr和Crombie ,现象学家Aron Gurwitsch也认为伽俐略是一位柏

拉图主义者(Platonist ),而整个近代科学—伽俐略风格的物理学—是受到柏拉图哲

学的启发。然而「柏拉图主义者」一词并不局限于柏拉图著作中的理论,而是指一种两

个世界理论的主张,并且有着两个领域不对等的拥护,即经验世界被假定为从属于理型

世界的模仿—一个领域是以优于另一个领域的观点被解释。伽俐略物理学便是在此意义

下的柏拉图哲学理论的继承者,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与革新了柏拉图主义。



  希腊哲学坚持主张一种处于变幻而多样的现象与存在于不变领域、坚持彻底自我同

一(self-identity )领域间的对立,这种差异相当于「知识(episteme)」与「意见

(doxa)」之间的差异。所谓的「意见」是依赖于认知主体自身的兴趣和计划,它传达

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表述的相关性和不确定性,如同市府废除公娼制度与公娼要求去

污名的工作权之间的对峙,核能发电厂设置与否的争议、、、等等,便是涉及主体参与

的感受性和立足点的不同。至于「知识」则是真正自明的真理,它与主体生命的参与或

变化无关,知识是坚持存有的自我同一,在任何时空界域、任何情况和对任何人而言皆

是永恒为真;像是「1+1=2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都是必定为真、无以辩驳的

知识。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虽然没有系统地处理知识论的篇章,但在《泰提特斯篇

》(Theaetetus)论述到「知识非感官知觉或真实判断」3 ,并且在《理想国篇》(Republic)

中以「线」喻划分知识与意见的不同等级4.因此,柏拉图所假定的知识,必须具备(1)

正确无误(2 )客观真实的两项条件,而感官知觉则都不兼具,所以「影像」和「个别

事物」所对应的「幻想」和「信念」都是不可靠的主观意见而已,唯有「数学定理」及

「理型」所对应的「推理」及「认知」才是客观普效的知识。由于柏拉图的知识观点牵

连在其理型论的存有学立场上,似乎就暗示了在真实知识与经验世界(个别事物的世界)

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宣告感官知觉的经验不能提供知识的来源,知识必须以「

非经验(non-experience)」的方式获致;如此承接在伽俐略身上便产生数学作为认知

世界的唯一客观有效的进路(approach)。笔者认为这当中伽俐略对柏拉图哲学的转变

在于:柏拉图主张数学作为实体,是「介于理型与可觉知事物之间」、「在可知觉事物

与理型之外,他还指出居于中界地位的数学对象:它们与可觉知事物不同之处,在于永

恒不变;与理型不同之处,在于为数过多,因为理型本身各有特点。」5 伽俐略一方面

接受柏拉图的理型世界优于经验世界的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将数学从作为中介知识转变

成认知方法;换言之,数学由知识论转变成方法学。再者,伽俐略又浑然不觉地将数学

自身作为自然的本质结构—自然的理型化,即数学又从作为方法论演变成存有学。于是,

数学既是用来认知自然世界的方式,又等同于自然世界的本质结构自身。胡塞尔指出,

正是这件理型的外衣使得我们把仅是一种方法当作真正的存有,而这种方法原本是为了

无限进步的过程中,透过「科学」的预测来改进原初在生活世界中实际地被经验到的和

可被经验到的领域中可能粗略地预测的目的而被设计出来的。这理型的外衣使得这一方

法﹑这一公式﹑这一理论的真正意义变成不可理解,并且这种方法的素朴形式从来不曾

被理解过。6



  因此,当伽俐略不知不觉中以数学方法作为客观对象,进而取代自然本身成为真正

存有后,势必走向远离作为科学根源的、直观的生活世界,甚至倒置了数理世界与觉知

经验世界的意义与目的。



  四、几何学的发展



  当伽俐略接受柏拉图知识典型(the model )—即希腊词汇中「episteme」定义下

的知识——的概念后,当时符合正确无误又客观普效的知识便是数学性的知识,也就是

在伽俐略历史背景下的「欧基里德几何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海德格尔:词语

  • 下一篇文章:解構死刑與德里達的死刑解構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胡塞尔对伽俐略物理学的反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