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      ★★★ 【字体: 】  
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9:42   点击数:[]    

有理性,有可能诱发将本应以目的来尊重的人仅视为手段的危险。因此不酷待动物的间接义务,植根于对人的直接义务。(A? oroadie and E·M·Pybus, Kants Treatment of Animals, philosophy 49 (1974),p,382.)总括起来说,康德认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动物,是应当给予限定的。这是因为对待动物的方式将会诱导把作为具有理性的人格体只看作手段而不看作目的本身。

基于上述解释,波罗蒂与皮波斯不全盘赞同康德的动物义务主张,他们激烈批判康德的思想与健全的常人之常识相冲突。他们的批判概括起来有两点,其一是与间接义务相关。即康德认为人对动物负有间接义务,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对动物表述了一种极平凡的心理态度,并不反映康德伦理学说体系中的义务范畴之含义。他们说:所谓对动物的间接义务不过是将堂皇的道德正当性强行纳入不要虐待动物的准则之中。康德堂皇的间接义务是在躲避一系列行为,即只从习惯出发,避开把理性存在只作为手段使用的行为,而为此提供心理根据。而这终究不是康德用义务两字所能表达的。(同上,P382)他们的主张在康德的主要著述中分剖义务种种并未使用形容词直接的一间接的而得到确证。康德以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的区分为基本(参照《道德形而上学基础》4,421的诠释)。他虽用法律义务与伦理义务、广义义务与狭义义务、必然义务与偶然义务、本质义务与非本质义务等互相对待的术语表现之(这些表现在《实践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等书多处出现,代表性的表述见《实践理性批判》5,159和《道德形而上学》6,390。还可参照P, C,LO,Freaking Personsas Eneds: An Esselte on Kants Nasal Philosoph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7),P196,这里的LO标示康德分用10余种形容词表达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但即使在这里亦未出现直接义务与间接义务过程),在这里亦未见直接义务与间接义务的表达方式。波罗蒂与皮波斯由是认为康德的间接义务概念在他的伦理学体系中不是严密规范的,不占有重要地位,而是为禁止虐待动物临时造出的应急概念,进而认为康德没有指出间接义务的意义,在揭示这一概念的根据方面是失败的。



其二,波罗蒂与皮波斯认为康德的虐待动物会诱导将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当作手段并加以虐待的主张是有问题的。其实这是康德认为我们不要虐待动物的间接义务之根据。他们二人认为这成为一般化时会导致重要问题。即在康德严格地说动物不是人格体,属于事物一类。如果虐待动物和将其物体化会诱发虐待人和将人手段化,就会将问题一般化,人就不可对任何事物手段化,从而将问题归谬。尤其是康德没有具体区分动物、植物和没有生命的无生物任何特性,一以命之为事物。既然动物作为事物不可视为手段;并诱发将人手段化的问题,由此产生间接义务,类而推之人对植物和所有无生物都负有不应当以 其为手段的间接义务(A·Broadie and E·M·Pybus, Kants treatment of Animals, Phitosonhy 49 (1974),P383).波罗蒂和皮波斯认为康德将道德对象的唯一特征限定是否有理性的界限内,由是在他的道德理论中只区分了有理性的和无理性的两种情况,此外再无任何区分。这样,将动物手段化扩大为将其它事物手段化以至扩展为一般化是在所难的。结果人们非但不能视动物为手段,对任何事物都不能以手段相待,这就荒谬了。



二人还认为这些结论在康德伦理学内在结构里也是有冲突的。康务主张正言判断,也主张假言判断,假言判断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确立了目的的人必须相应地确立达到这个目的所必须的自我能力范围内的一切手段。(《道德形而上学》4,18)假如我们不能视任何事物为手段,上述假言判断就会失去意义而无可用处。二人断言,康德将动物推出道德分野之后,对牵强而隐密地将动物拉进他的道德论证,采取了二重性态度。下一节将引批判此二人理论的里根思想考查之。



4.里根的反驳与波罗蒂与皮波斯的回应



里根将波罗蒂和皮波斯的基本主张概括为两点:首先他们不理解康德揭示的我们对动物的义务,不理解有正常道德观点和判断力的人应当以什么方式对待动物。不理解人具有理解动物的苦痛的能力,因而应是直接的道德对象。其二是认为康德关于人的间接义务说极其不合理,与他自己的伦理学理论内在冲突(T·Regain, Broadie and Pybus on Kant, Philosophy 51(1976),P71.)。对此,里根认为前一方面或许有些说服力,第二方面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认为波罗蒂与皮波斯误解了康德思想。



在里根看来,波罗蒂和皮波斯的基本错误在于不能将动物视为手段与虐待动物相混淆,他们将康德的动物手段化误解为虐等动物。在里根看来,人在将动物作为手段的同时完全可以不虐待动物,盲人可以向导犬为生命生活的工具,同时也不影响关爱、体贴这个宠物。康德也从未对此指斥过什么。里根认为康并未认为将动物工具化就会诱导将人工具化,而是认为虐待动物会导致虐待人。即从康德所言可以提举重要之点就是并非不可将包括动物在内的任何事物作为手段工具,他只是认为我们不能虐等任何东西,这里我们所负的间接义务,只要我们对它物有所虐等,就会诱对自我和他人的虐等(同上,P472)。这样看来,与对动物的间接义务相关的康德之见并非全然不合理,在他的伦理学体系中,与假言判断也不构成内在冲突。



针对里根的批判,波罗蒂与皮波斯分辩说,他们用动物工具化与虐等动物两概念是因为康德自己就对这两个概念混用而来做明确区分。他们认为虐待就是对对象违背其本性对待之,则必须首先以该对象为道德对象为前提(A·Broadie and E.M Pybus, Kant and Maltreatment of Animals, Philosophy 53(1978)P560)。他们反问说动物是无理性的存在,不能成为直接的道德对象,那么说虐待动物,是指怎样对待了动物?就是说指责虐待动物是为了明示不应虐待动物的义务的存在,就必须首先确立动物在道德领域中的地位。康德在这一方面有所疏忽,因此导致了他的关于动物关怀的一贯主张是失败的。



对波罗蒂和皮波斯的上述回答,里根未做进一步申斥。他是里根与辛尔(P·Singer)在一起他又与辛不同。以功利主义为基础主导现代动物伦理与动物解放论,那么就不难充分理解他拥护康德思想的所在。他发展了康德关于从理性存在突出出来的目的本身之思想,引申出一种新价值即本初价值,进而认为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应在本初价值指引下,享有获得相应待遇的权力。如果只从工具意义上使用这个本初价值,即使生出更多的快乐或能更多地减少痛苦,那也是错误的。里根还认为动物作为载负本初价值的生命之体,人只有尊重这种主体价值才是正确的、正义的(里根的这种主张,请参照J·R·蒂查尔汀,《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展望》;另请参照T·Regan, An Examination and Defense of one Argument Concerning Animal Rights, Linguist 22(1979),PP,189-219)。这样从广义上说,里根是康德主义者,他在可能的限界内拥护着康德是理所当然的。



5.结语



以上关于动物的道德地位,引了康德的主张以及波罗蒂与皮波斯的批判,又里根的反批判。将上论集约起来,笔者认为,波罗蒂与皮波斯批判康德的间接义务概念模糊不明确,在一定意义上尚可以说有其说服力,但是又说间接义务与常人的道德理念相冲突是没有说服力的。通过康德的举例可见他完成接纳和拥护具有正常的道德观和判断力的常人对动物的方式。他虽将动物分类为非理性的存在,认为是只有工具价值的事物,但他同时拥护常人认同常人对待动物的方式,使之正当化,为此提出了间接义务的概念。



另一方面,按照波罗蒂与皮波斯的说法,如果说将属于事物的动物做工具会诱发将人当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

  • 下一篇文章: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康德的动物道德地位说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