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 【字体: 】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9:01   点击数:[]    

主义如果不是这样一些人们的,亦即低陷的天庭后面除空话外不装着什么的人们,没有思想的谈论;那就不只是作为荒唐的想法而且还是作为一种真正丧德的想法而出现的,是作为对人类无名的痛苦的恶毒讽刺而出现的。他还对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悲观主义的诠释:在《福音书》里世界和灾难几乎是当作同义字使用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对后世影响大,到十九世纪末,了解叔本华、谈论意志和充当一位悲观主义者已成了有教养者好风度的标志。 叔本华所描绘的人的生存的本体论上的处境,在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中引起很大反响。尼采评论说,人生即使是一场梦,也要做得有滋有味。萨特表示,要在主观性林立 的世界中,让人隐约看到一种面对处境中的人的实在而负有责任的伦理学是什么。



3. 禁欲主义(内在超越之路)

西方哲学解决主客矛盾传统的方式是一种向外追求的外在超越方式,而在叔本华这里形成的,却是一条在吠陀、婆罗门都和佛教等宗教解脱论的影响下为人生指出的东方式的内在超越之路。



当然,从表面上看,这种具有东方特点的思维方式并非仅仅来自东方,它还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但是,叔本华对基督教教义的诠释带有浓重的东方色彩。根据对基督教思想起源的考察及与印度哲学的比较研究,叔本华认为基督教是受到印度智慧影响的。基督教在自己的血管里有着印度教的血。 新约的基督教也为不灭说,但它的精神是属于印度化的。 基督教的伦理学和印度的神圣经典在完全另一种形式下提出的教义和伦理规范也完全相符合。 所以,从这个意义说,叔本华的内在超越思想来源于东方。



解脱是印度宗教的一个古老观念,早在吠陀经典中就出现了。所谓解脱,实际上是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或从轮回的世界中摆脱出来的缩语。解脱要在欲望消除后才能达到。婆罗门教宣扬对世间的烦恼产生厌恶,认识到此世的快乐总与痛苦相关联,对享乐不感兴趣,停止做那些可能导致快乐的事,以达到断灭轮回的状态。佛教的四圣谛说中的灭谛,专讲要认识到厌恶、驱除、脱离那导致生死轮回的爱欲和贪欲,彻底根除造成痛苦的原因,达到一种无欲无痛的涅 状态。



印度哲学中的这些思想,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有三点:轮回学说、禁欲主义和涅 学说。



3·1.诸法无我――轮回学说

轮回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一个普遍观念,它以灵魂不灭为理论基础,认为众生的生死流转处于永无终期的轮转之中。叔本华对印度的轮回思想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他说:轮回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中心教义,实际上它的起源极古老,也在很早就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仰。 个体诚然是把它的生命当作礼物一样接收过来的,它从无中产生,然后又为这礼物由于死亡而丧失感到痛苦并复归于无。 生死轮回是人生解脱的障碍,惟有断灭轮回才能最终解脱。轮回说是解脱论的基础,而轮回说又是建立在灵魂不灭的假设之上的,为此,叔本华把轮回学说称作神话,并称赞这一神话。他说:从来没有一个神话,将来也决不会有一个神话,还能比这个最优秀、最古老的民族的这一上古教义更能紧密地配合这一如此少数的人所能问津的哲学真理(即这就是你或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引者)了。 这个神话更深刻地接触到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的重大人生问题。



轮回说是与死亡紧密相联的。在苦恼的人生中,由于有死亡,可以得到一种慰藉。其实,苦恼和死亡是联系在一起的。 既然痛苦在人生中是本质性的,那么也只有死亡,才能彻底地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象印度佛教的理论一样,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我,只有从根本上做到无我,才能从根本上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死亡就成了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性课题。死亡是给予哲学家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叔本华认为,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对死亡作形而上的思考,其目的并非是鼓励人主动去选择死亡,例如自杀,而是使人勇敢地、平静地面对必然会来到的死亡,破除恐惧和逃避,这也正是无我,即不执著于我,不畏惧生命意志的否定,这也就是佛陀三法印中诸法无我的教义。叔本华反对自杀,在他看来,自杀虽然否定了生命,但却是对生命意志的强烈肯定。



叔本华赞扬印度哲学在死亡问题上的高超智慧。它们的确远较其他方面更能给予人平静面对死亡的力量。婆罗门或佛教认为:一切生灭,与认识的主体无关。此即所谓梵。他们并教导人们以梵观察自己。就此点而言,实比一般解释:人是从无中产生、在出生之后始而为有的西方思想高明得多。因而,在印度可发现安详就死和轻视死亡的人,这在欧洲人的眼中简直是难以理解的事。 叔本华认为,诞生和死亡同等地属于生命,并且是互为条件而保持平衡的。一切神话中最富于智慧的印度神话是这样表示这一思想的:神话恰好在给象征着破坏和死亡之神(好比三个连环神祗中还有罪孽最深,最卑微的婆罗摩象征着生育和发生,而毗湿 则象征保育一样),我说恰好是给僖华戴上骷髅头项链的同时,又复给以棱迦这一生殖的象征一同作为这个神的特征。所以这里的生殖就是作为死亡的对消而出现的;这就意味着生育和死亡是根本的对应物,双方互相对消,互相抵偿。 诞生和死亡都是作为整个生命现象的两极而保持平衡的。生命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意志在表象世界中的现象。在表象世界中,才有时间性。每人只是作为现象才是要灭亡的,而作为自在之物,人仍是显现于一切事物中的意志。只有作为自在之物,人才是不为死亡作触及的。在现象上,生命在死亡后则和其余的外在世界的继续存在合而为一了。这一点在《吠陀》中是这样表示的:人在死的时候,他的视觉、嗅觉、听觉、言谈等就会依次分别和太阳、土、水、空气、火等融合为一。此外,又还有一种表示法:临死的人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把他的感官及其全部功能依次一一传给他的儿子,使这些东西在他的儿子身上继续起作用。 叔本华说,如果我们能站在后者这种对于世界本质的哲学认识的立场上,就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怖了。



轮回的学说,使人认识到整个世界就是意志的客体化或意志的写照,因此,办在任何时候都稳有生命,无所惧于死亡,正如太阳无所谓于黑夜一样,只把死亡当作欺骗人的假象。叔本华引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薄伽梵歌》的事例来作论证:般度族统帅阿容看到大军准备迎战,即将展开撕杀,忽为哀感所乘,踌蹰欲罢战,以免万千军士生灵涂炭。其车夫克里希纳(最高神黑天的化身)当即以上述立场教导了阿容,于是万千军士的战死沙场再不能阻止阿容了,他发出战斗的命令 。这样,由对生命的执著变为对生命的否定,由对死亡的恐惧变为无所畏惧。这就是轮回学说在人之生与死问题上的意义。



叔本华本人不是一位有神论者,因而对轮回学说本身并不赞同。他把轮回学说称为神话,认为我们不应象印度人那样只是用神话和意义空洞的字句来回避死亡和寻求解脱,但轮回学说中为超越人生悲剧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却深深地影响了叔本华。



3·2.清心寡欲――禁欲主义

叔本华为摆脱人生痛苦所设计的内在超越之路,实质是指意志的否定、取消、转向 。在叔本华看来,不论是自我否定,顽强意志的消灭 即死亡,还是禁欲,其本质都是生命意志的否定。这种否定得自于对于意志的本质的认识,相当于印度宗教所说的证悟,成为意志的清静剂。



那些被称为印度修行的圣者、印度忏悔者的事迹和印度教的伦理中表现出来的禁欲主义给叔本华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有些印度人,甚至王公们,他们拥有巨大财富而只用以维持他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理论体系的比较与评价

  • 下一篇文章:环境正义与政策指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