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 【字体: 】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9:01   点击数:[]    

本体论上的非理性主义



人的全部本质就是意志。 欲求与争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把意志解释为欲求、需要,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特色。在他看来,人,彻底地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凡是人在根本上所欲求的,也就是他最内在的本质的企向和他按此企向而趋赴的目标。



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并不在于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于意志,而在于他的意志论把意志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欲望。在他看来,意志即生命意志,二者是一回事,只是名词加上同义的定语。意志所追求的总是生命,而生命只是欲求在表象上的体现。生命的本质便是那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



把意志归结为生命意志,归结为欲求、需要,是叔本华运用印度哲学的一些内容对康德的意志概念改造的结果。在康德那里,意志是理性的一部分。《实践理性批判》中的第三条道德律令――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的意志,是合乎理性的意志,它不是情欲的奴隶,也非神的工具。理性者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与康德的意志观念不同,印度哲学强调生命中自然的、感性的方面,把生命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欲求,认为人正是由于沉迷于贪欲之我而引起痛苦。这种观念是印度哲学的一大特色。由于印度哲学思想基本上都和古代的宗教思想有关,因此,《吠陀》或《奥义书》中的哲学及受它们影响的非正统派哲学(顺世论、耆那教和佛教)和正统派哲学(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漫差派、吠檀多派),无论它们是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属于唯物主义(顺世论是印度古代哲学中唯一的唯物主义派别)派别,都打上了宗教思想的深刻烙印。它们大都强调由人的感性生命的个体户所带来的生理和精神的痛苦,用苦行、断食、禁俗等方法探求解脱超越的路径,形成印度哲学中极富特色的解脱理论。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对非理性主义的惯常误解。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转向,并不仅仅在于认识方法上的非理性主义,更重要的,在于他把唯意志论的本体――意志――作了非理性的规定,因而,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不只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认识论上的非理性主义,而且还是一种本体论上的非理性主义。认识对象的非理性特征决定了认识方法的非理性。叔本华以后的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家,都把人的非理性的欲望、情感、情绪体验、本能等等作为人本主义哲学的本体,因而具备了本体论上的非理性主义特征,相对于认识论的非理性主义,可以说这是印度哲学影响叔本华后带给西方哲学的一个明显的后果,使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呈现出非理性主义转向。



三、 印度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之二――伦理学的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



1.一切皆苦――人生的苦谛

印度佛教早期教义中的四谛说对叔本华有着深的影响。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对人生的价值判断、认识及通过修持来解脱的一整套理论。其中苦谛是四谛说的基础,它把人生就是苦难作为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具体说来,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的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宣传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间世界是火宅,是无边苦海。芸芸众生,囚陷于熊熊火宅中,备受煎熬;沉沦在茫茫苦海中,受尽苦难。 佛祖释伽牟尼关于人生的三个基本命题(即三法印)之一就是人生皆苦。除佛教外,婆罗门教、印度教也都有类似的思想,而且对叔本华也都有影响。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本质便是意志,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难都是由它而来的。意志是人生苦难的泉源。人的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需要就表明了缺乏,个体户是经久不息的,欲求是无休无止的。满足是短暂的,缺乏却是经常的。个体户的满足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 痛苦是对人生处境的描述(处境一词后来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口头语)。那么,什么是痛苦呢?叔本华说:我们又把意志,由于横亘于意志及其当前目标之间的障碍,所受到的阻抑叫痛苦。与此相反,意志达到它的目的则称为满足、安乐、幸福。 大众有情无不经常在痛苦之中,没有持久的幸福。既然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所以一天不满足就要痛苦一天。每一次满足都是不持久的,每一次满足都是虚假的,因为一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愿望;前者是一个已认识到了的错误,后者还是一个没认识到的错误。人的幸福和顺遂只是从愿望到满足、然后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因为缺少满足就是痛苦,缺少新的愿望就是空洞的想望、沉闷和无聊。任何追求挣扎也永远都要被看成是痛苦。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有终止的。而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白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叔本华下结论说:我们自己先验地深信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 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以上是叔本华对痛苦所作的著名的分析,它在不少方面吸取了佛教的思想。佛教的苦有所谓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取蕴苦,这八者可归结为五取蕴苦,即指人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五者,也就是执著于贪爱和欲望。执著、贪欲就是苦,人的生命就是苦,生存就是苦。 当然,叔本华所分析的痛若虽然受到佛教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差别:佛教所说的苦,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精神上的逼迫性,都是一种具体的痛苦。叔本华所说的痛苦,不仅包括欲求无法满足的痛苦,还包括欲求满足之后的无聊,因而这种痛若主要的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富足社会里的精神空虚和厌世感、幻灭感。



2.诸行无常――人生是一场悲剧

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的三法印是佛教关于人生本质的本个根本性观点,包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一切皆苦。诸行无常包含了人生的无常,它从生存与死亡的角度来论述了人生的悲剧性,因而较之于一切皆苦的价值判断更具有形而上的深刻性。



叔本华不仅吸收佛教中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而且还对诸行无常的思想进一步作了发挥,更加突出了人生的悲剧性和荒诞性。



叔本华认为,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它以表现出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悲剧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即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悲剧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存的荒诞性即人之生存本身之罪:人的最大罪恶/就是:他诞生了。



人生的悲剧首先在于人生在本质上就不可避免地是痛苦的,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掷去的,构成人生本质的痛苦总是摆脱不了的 。任何一部生活史也就是一部痛苦史。



叔本华还从死亡的角度来论证人生的悲剧性。他认为,真正个体的生存只是现在,而现在却不断地毫无阻碍地逃入过去,不断地过渡到死亡。正象我们的走路只是身体经常地被阻拦了的未即跌倒一样,我们的活着也只是不断被拦阻了的未即死亡,只是延期又延期了的死亡。死总是站在后台,无可避免,并且是随时可走到前台来的。生命本身就象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虽小心翼翼地企图避开它们,但最终还是对着死亡驶去,最终仍无法摆脱船沉海底的厄运。人无时无刻不在同死亡作斗争,可到了最后必然还是死亡战胜,因为我们的诞生就已把我们注定在死亡的掌心中了。人生纵有千万次的挣扎,最终的结局只不过是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最大悲剧。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嘲笑了以往的乐观主义哲学。乐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理论体系的比较与评价

  • 下一篇文章:环境正义与政策指针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论印度宗教哲学对叔本华的影响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