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简介。
[7]参见李银河整理《王小波作品暨小说集研讨会纪要》,选自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第259--264页。
[8]这里用都市文化(urban culture),而没有使用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或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即一种非常明显的城乡差别,如果排除农村的话(农村基本是一个没有消费文化的自然经济的区域),大城市/大都市与小城市/县城/城镇之间的区分也是很明显的,姑且不辩驳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分,可以它们广泛分布于除农村之外的其他区域,而都市文化则主要指存在于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程度的大都市当中的文化形态或样式。
[9]经典是一个意义不那么确定的词汇,经典显然与学院体制分不开,或者说学院在某种程度就是建立、维护、颠覆经典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知识生产与消费的,颠覆经典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重新书写历史,意味着现有的意识形态秩序已经变的无效,而书写经典的过程中既是新的意识形态秩序建立的开始,因此,经典序列的选取和建立成为学科是否已经被学院化或成熟的标志之一。如果结合中国语境,兆起于八十年代末期知识界对于文学史或其他专门史的重写行为,无疑暗示着一个变动不局的文化形态的出现,或者说处于新旧两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交织状态中,彼时的经典可能化为此时的垃圾,而这种重写在90年代的基本完成,似乎预示着经过了不安/调整之后,历史又达到某种平衡与稳定。
[10]关于王小波的图书真正成为图书市场的销售热点是在作家突然出世之后,比如王小波生前就已列入出版计划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黑铁时代--王小波的早期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思维的快乐》、《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另外,还有两本纪念和评论王小波作品的书《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和《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1999年又推出了带有偶像/明星写真集味道的《王小波画传 81个瞬间》(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而到了2002年, 因为是王小波逝世五周年祭日,出版社又开始重新再版王小波的作品其中包括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买断王小波作品的版权出了一套类似王小波全集性质的王小波作品系列,并且在一些杂志刊物上也刊登专门文章来继续哀悼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
[11]转引自赵国新著《与英国文化研究》一文,此文登载于光明日报,张贴 http://go4.163.com/gadfly1974/articles/foreign47.htm 链接上。
[12]精英是一个歧异丛生的词汇,在90年代市场化的过程中它又变得更加暧昧,由精英这个词延伸出大众这个概念,对大众/大众文化的态度成为确认一种精英立场的标准,或者说在承认精英身份之前,无可逃避地要面对一种大众视野的挑战,另外,精英又特指那种不能容忍/认同大众文化(当然,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被认为是恶俗的、附庸的,尽管大众文化确乎也是如此)的保守立场甚至在中国本土语境中被形塑成保守的力量,所以,贸然使用精英这个词是很危险的,但在这里又很难使用其他的语汇来表达。
[13]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消费社会是与后现代有关的概念,它是一种结构性的历史条件,是逐渐形成的社会构造,它的生成、扩大、与表现直接受制于各地资本主义体质下的经济生产,如果将资本流动视为三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所推动全球化运动过程中的核心参考坐标,那么消费社会的形成,在特定的在地空间里,几乎全然奠基于资本的积累,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快速全球化,就没有消费社会的出现(参考陈光兴著《台湾消费社会形成的初步思考》一文中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述,文章张贴 http://go4.163.com/gadfly1974/articles/local99.htm 链接上);消费主义,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时尚,与西方社会日益增长的商业化和大众消费有关,消费主义不仅影响商品的性质与商家生产政策,也影响到个人、集体和性别在购物、消费(如音乐)等方面的身份认同,同时影响到文化理论的变化(参考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288页)。
[14]在许宝强、汪晖选编的《发展的幻象》一书,对建立在以西方线形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为基础的发展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所谓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的信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
[15]关于新自由主义的理解参见[美]诺姆·乔姆斯基著,徐海铭、季海宏译:《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6]转引[美]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2页。
[17]借用戴锦华著《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中的说法,原文如下如果我们将90年代错综纷繁的文化图景喻为一处话语,称谓与’叙事’之网,那么,王小波以及写作刚好是其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网结。该文选自王毅主编《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36页。
[18]《三联生活周刊》上关于王小波的文章皆出自2002年4月15日出版,第15期,总第188期,第19--31页。
[19]《一个自由分子》,主笔苗炜,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4月15日出版,第15期,总第188期,第19页。
[20]为了避免混乱,我用作者专指王小波,论述者专指论述王小波的人。
[21]关于自由撰稿人的概念参考丁东、谢泳著《论自由撰稿人--以王小波为例》,选自魏群主编《2001-2002·东方·人文备忘录》,第202--20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3月。
[22]《王小波的精神家园》,朱伟著,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4月15日出版,第15期,总第188期,第20--23页。
[23]文中提到,1995年9月,朱伟接手编《三联生活周刊》时曾邀请王小波为其写文章,后来王小波成为杂志的子栏目《晚生闲谈》的专栏作者,王小波重要的思想随笔大部分发表与此。
[24]这是朱正琳(在《东方》工作)在1994年9月28日华夏出版社专门为王小波举办的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25]参见[法]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中《第一卷,第一章,我们是另一类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11页。
[26]参见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中对昆德拉的解读《沉重的肉身》一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69--104页。
[27]《自由一代的阴阳两界》,记者李伟、刑慧敏著;《熵增时代的自由分子》,无名氏著;《一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成长史》,李红旗著;三篇文章连续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4月15日出版,第15期,总第188期,第25--29页。
[28]本文几乎在每本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选中都会出现,下面的引文取自《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163--166页。
[29][美]戴安娜·克兰著,赵国新译:《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9页。
[30]《王小波作为知识分子》,主笔舒可文,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4月15日出版,第15期,总第188期,第29--31页。
[31]文中标注朱正琳的身份是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策划人。
[32]把知识分子作为理解王小波的关键词,可以从一个有趣事情中看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的联系,在祝勇主编的一本叫《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一部关乎命运的争鸣录》的书中,里面只收入了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