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实实地承认,迄今为止知识界所做的种种探索,都还只是在某种历史运动的过程中?br>> > 要构建一些新的东西,需要某些前提。现今的前提之一是:能不能认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叫做“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形态?前提之二是: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中,它能否最终成功?   > > 这两个前提不是老生常谈。请看今日中国之知识界,在以各种名义为当代中国开设的文化药方中,这两个前提往往不在考虑之内的。以全然化名义打出的市场牌,简单而又便捷地将自由主义形态全套照搬。上节引文再好不过地说再机地说明了这种立场。“自由主义……可以治理贫穷”,这种简单的、武断的、粗暴的、一厢情愿的说法,实在与我们的常识和“中国感觉”离得太远。迄今为止的世界史,自由主义为一些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又给另外一些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又给另外一些国家造成了贫穷。西方一位政论家几年前说过,这种混乱和贫穷,是自由主义的耻辱。至少可以这样来评价自由主义的历史实践:任何观念形态与社会实践相溶合的过程,都是与各种具体的历史条件相制约从而形成各种变异。自由主义也不例外。也就走说,它在一种社会条件的可实行程度,合理性程度,是由具体创历史条件决定的。   > > 于是,问题回到起点:可以使中国根治贫穷与走上现代化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主张(主义、观念形态、思想……)就知识界普遍的讨论而言,为什么在认同种种主义、思想的时候,不认真考虑已具有15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可能的命运?自由主义真的那么好,值得我们那么不知思索地扑面而去吗?br>> > 可以这样说,没有别的办法和前提让中国知识界去考虑这样或那样的“主张”。就本质而言,目前存在着双重的需要选择和创造。而其原则和出发点只能是:怎样才能使现实中国走向进步、公正、繁荣,以及人的自由发展?考虑这样原则的时候,究竟是咬文嚼字地去表述某种已有的主张(或他人的某种说法),还是还理论以实践品格?   > > 哲学家的主张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根本的还是为了改造世界?br>> > 于是,对中国的当下而言,只有你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的既有合理性,才可能给自由主义让出空场。而否定这个前提是不太容易的?br>> > 尽管经过了修正,新自由主义立场也无法解决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公正问题。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能更大。那么,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社会进步和公正可能解决了吗?这正是今日一切社会主义者苦苦追索的问题。一个显而易件的事实市:现实社会主义以苏联的剧变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为例,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一种以追求人类公正和自由的,反对剥削、压迫、特权、不平等的理念在岁月的演化中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并成为历史的唾弃物。可见,历史是最公正的,历史惩罚了愚弄者,但历史并没有终结。现实社会注意的受挫促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者思考着它的前景?br>> > 关于这一点,国内出版的著作已经很多。这些著作在“知识界”是不太予以关注的。近纪念,这些反映当前研究水平的理论著作,提出了一系列人文学者不太关注的深刻问题,如,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命运、[11]马克思主义在晚期资本主义中的地位、[12]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与民主主义问题、等等。这些学者思考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替代模式”,正是邓小平所倡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时间?br>> > 碓井敏正这样写到:“我认为社会主义剩下的希望只存在于市场社会主义之中。……市场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构成体的变体,与苏联式社会主义具有同等理论价值,关于它的可能性应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13 > > 包括中国的改革时间在内,世界范围之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与左翼思潮在九十年代末的勃兴,使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试验增加了它的可信度。但是,究竟在意识形态战略上能够提出什么新的内容,人们还是在探索之中。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今日社会主义运动要想顺利地进入21世纪,根本问题已不在怎么做,而在于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理论,深刻的理论,没有广义上的意识形态战略,中国的改革时间将无法深入?br>> >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分歧的?br>> > 有一种观点只承认当前的中国的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原有体制中的经济改革,仿佛市场经济只是企业行为或商业活动。因此,他们不想承认也不考虑市场经济给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当然,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战略与文化重建也无从谈起。在他们的框架中,任何有关这方面的思考都是奇谈怪论和离经判道之举?br>> > 与此形成对照,国外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却以极为迫切的心情思考着斯大林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战略。摄其要点,它们大致是?br>> > 1、正视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革,正视新技术革命形成的新的历史环境。新的历史条件是:技术进步正形成劳动危机,即雇佣劳动的消亡,这意味着传统社会注意的发展基础发生了变化?br>> > 2、强资本、弱劳动。全球化态势已使信息为基础的产业策略发生了变化,全球化的发展根本改变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而改变了它的性质。资本全球化,而不是劳动全球化?br>> > 3、新共产主义。法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共产主义与官僚主义、专制主义、平均主义毫无关系,他主张的是为摆脱资本主义“为金钱而金钱”的逻辑变得更加人道的,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其前景是:在时代允许的条件下确保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并在每个个人身上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类的充分发展。[14 > > 还有种种其他的提法,其只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一种更为关心人的,提供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发展的替代资本主义(以金钱拜物教为杠杆)的社会模式。显而易见,这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同于自由主义,也不同于旧的模式的?br>>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思考背景。这些西方社会的理论家正是在考虑着超越自由主义的问题,而我们这里往往由于特别的历史因素正在重蹈覆辙。   > > > 三、发展:人文理性的展?br>> > >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化思潮凸现了两个重大主题:以人的解放为中心的反“文革”主题与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反物欲主义的主题。对二十几年的历史可能有另外一些概括:多元主义、边缘与中心的交错……等等。然而历史的脾性是顽强的,它展延的时间越长,它的主流方向就凸现得越清楚。当我们今天回头看八十年代时,那些短暂的表面看来是各不相关的话题通过以反“文革”为原动力的“人的解放”主题连续了起来。以倡导文学的语言革命来标志对片面的意识形态本位的反叛,以号召小说的形式变革来标志对传统的叙述方式的扬弃,更不用说文学与文化思潮中的人道主义,异化、主体性、反映论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等问题的讨论了?br>> > 面对着几乎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对“文革”为标志的极左路线的抗议和批判,在“人的解放”的旗帜下,持有各种相异立场与观点的人们,组成了精神上最为广泛的统一战线。虽然就在当时,人的口号后面是有着根本性的分歧的。如区分真假人道主义,区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等等。不管出于什么动机与理论立场,这种区分的意义在当时远没有凸现出来。伴随着整个社会对文革的否定与反思,伴随着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无疑,当时思潮走向的主要矛盾是区别人与非人。为了使文学艺术从“文革”与以文革为代表的极左路线的阴影中走出来,通过已构成历史的小说、戏剧、电影、绘画和理论表述,“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