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哲学类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Tags:


   碰撞、对话、发展、建设——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的回应      ★★★ 【字体: 】  
碰撞、对话、发展、建设——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的回应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17:55   点击数:[]    

义信仰系统的确立。没有也不可能有脱离了这一当代中国现实的人文理性和抽象的人文精神。所以,中国的文知识分子的返回中心,面临的第一问题是信仰的确立而不是方法的确立,是理想重审而不是知识的重审。就当代信仰而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命运的估计和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前途的估计。这两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人文知识界,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在上文中我们已初步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在人文知识界讨论它。  
>
>
    从边缘朝中心的返回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在当代人文精神重建的工作上有所作为。人文学者一般而言不可能直接影响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过程,但它在深层面上却对民族文化的精神历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专注地做到这一点,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文性应当大大提升。以往的学科分工没有造成所谓的“人文学科”的专门性研究,比如讲:文学、文化、价值、道德,社会、信仰、方法、逻辑……这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新的人文理性问题,就不存在一种已有的分工能去解决。对中国学术界来讲,真正困难的也在这里。这种通才的要求在目前的学科分工中是不可能形成的,而且,历史也没有造成这种人才的机制,对当代中国的人文建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历史任务这么繁重,而人文知识分子群体从实际上看并没有真正形成,我们有的是各个学科,甚至是分支非常专的学科方面的专家(如红楼梦专家,西方科学哲学史专家),但并没有法国百科全书式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时代的理论家式的,甚至是五·四时期的一批思想家式的人文理论家。传统的历史形成的分工萎缩了知识者的应当具有的广阔的心灵。近二、三年形成的文化进程虽然有打破学科分工的苗头,但是,它在相反的方向上,将人文学者导向更加远离生活和社会,因此中国社会当前发展的重大的人文理论问题,应当由这样一些人——一些有全新的知识结构与宏大的历史抱负的知识者去提任,也就是说应当由思想家型的学者来担任。  
>
>
    所以,与一些人对市场经济到来后对知识者的分工世俗化的赞颂相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转型及其相关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要解决的严峻的问题。市场经济越发展,人文学者的综合性要求,思想家型的要求越严峻,这就是当前的现实。调侃这个历史使命只不过是一种自嘲式的放弃,与历史发展无济于事,无关紧要。  
>
>
    说到底,返回中心是一种自我返回,一种抵抗心灵的自我放逐,一种面对问题的勇气与面对历史的责任——而不是别的什么?br>>
>
    人文理性的建设在当前新的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是全新的一个历史机遇。法国社会党领导人米歇尔·罗卡尔说:“现在只有两种意识形态产生于本世纪并将继续存在下去,它们就是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在这种尖锐的坦率的提问前,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不能也不会再沉默和等待了。没有别的任何选择可以令中国知识分子回避这样的提问,该轮到中国学者自己言说了。(完)  
>
>
>
>
?br>>
-------------------------------------------------------------------------------
>
>
① “三联书店”出版的《公共论丛?br>>
>
[1] 黄力之《当代审美文化史论》关于先锋试验的论?br>>
>
① 1991年4月22日《解放日报?br>>
>
② 张显杨《论改革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文选》下册P661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br>>
>
③ 《世纪脉搏》,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br>>
>
④ 同上书,39页?br>>
>
>
>
[2] 《世纪脉搏》183页?br>>
>
[3]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遍,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180—185页?br>>
>
[4] 同上书206页?br>>
>
[5] 徐友渔:《新世纪对自由主义的重新诠释》,《文化中国》1997年3月号?br>>
>
[6] 陆剑杰《19—21世纪中国的命运: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基本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br>>
>
[7]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P287—289页?br>>
>
[8] 《天涯》1999年第一期,任建涛文:《解读“新左派”》?br>>
>
[9] 同上,P35页?br>>
>
[10] 《天涯》1999年第一期,任建涛文:《解读“新左派”》 P45页?br>>
>
[11] 《全球现代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俞可平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br>>
>
[12] (美)弗.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P68页?br>>
>
[13] (日)碓井敏正文,载《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br>>
>
[14] 陈林、侯玉兰等著《激进、温和、还是潜越?》,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
 
>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揭露性报道对媒体的影响初探

  • 下一篇文章:文艺方法论年的历史反思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碰撞、对话、发展、建设——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的回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碰撞、对话、发展、建设——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的回应”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社会批判理论”是批判的终结
  • ››本我、自我、超我与道德建设 张倩
  • ››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的理论综述
  • ››风险概念的哲学理念分析
  • ››生态现代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基督教与中国地方社会的发展
  • ››论小玛格莲娜的“复活”观念
  • ››刘基与道家道教的关联分析
  • ››佛教艺术名物的发展分析
  •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美学旨趣
  • ››碰撞、对话、发展、建设——西方文...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