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风险概念的文化取向主要是由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来推动与完成的。关于风险问题,心理学家的研究起初集中在决策制定领域。风险在工程技术专家看来是技术计算的问题,而在心理学家看来却是做出决策的问题,并且认为做出这些决策具有普遍的法则。心理学家希望知道人们是如何感知风险的,并主要从风险属性的角度研究对人们风险感知的影响,力图找到稳定的风险感知的模型,从而能够预测和解释人们对风险的行为反应,确定人们接受风险的水平,并为社会政策的决策制定提供意见。 人类学家道格拉斯、怀尔达沃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化理论有力促进了风险概念的文化理解。(14) 文化理论认为,影响人们感知和作用于周围世界的重要因素是文化,具体说就是社会面貌(social aspects)和文化信念(cultural adherence)。文化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它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现实生活环境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人类感知世界的各种事物,获得丰富的经验积累,这些经验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下来,繁衍生息。人们把这些生活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通过语言、文字、习俗、制度、信仰等方式将生活经验象征性、符号化地加以固着,并以各种方式进行代际间的继承与传递。这个过程就可以看作是文化。文化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风险认知与人们的文化信念和社会学习紧密相关。 在文化理论中“生活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决定“生活方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人们维系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共同秉持的文化立场;行为偏好的策略。隶属于特定社会关系模式产生特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一种“文化立场”。反过来,隶属特定的世界观和文化立场将带来相应的社会关系类型。可将文化划分成四种类型:(1)等级文化(hierarchist),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组织界限,高度合作,事先制定好规则和程序;(2)平等文化(egalitarian),特点是高度的团队参与决策,倡导参与、授权和过程;(3)宿命文化(fatalist),特点是合作少,规则限制管理,集体行动缺乏承诺;(4)个人文化(individualist),特点是个体对社会的其他成员具有低的责任感。文化理论作为一种解释原则,从理论上论证文化信念和社会学习如何影响人们感知和理解风险,试图说明个体如何形成对危险的判断以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风险概念的文化取向认为,科学活动不是脱离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而存在的,它与主观的价值判断有着关联。奥特维(Otway)认为,“利用形式方法尽可能地达到客观也不会模糊这个事实,对大多数风险而言都重要的是,风险的客观成分里仍然包含一种很强的主观元素。”(15) 风险概念的文化取向表现出以下特征: (1)本体论预设是主观主义或称作建构论。世界就是我们所解释的世界,所有的知识都是主观的和再解释的。风险不是作为现实的客观事实而存在,风险是由社会建构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物而存在的。没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现实(实体),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是不可分离的,也不可能脱离任何一方解释对方。风险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一种物理现象,也不是社会所定义的种种危险的“看台”。风险不等同于危险,“尽管危险是真实的,但风险是社会建构的。”(16) 社会建构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作为主体的人将相关事务确立为风险。其间发生的意义与解释不仅体现当事人的状况,而且体现蕴含价值观、符号象征、历史及意识形态的社会背景。风险是社会建构的概念。人们对什么东西害怕、恐慌以及如何表现出害怕、恐慌是主观选择的结果,这种主观选择与人们所处的文化中的社会关系相一致。在此意义上,风险是社会建构的过程。 (2)认识论预设是,风险的本质特征不是一个单一的属性。风险不能看作独立于人的经验、认知、道德立场及行为模式的一种纯粹科学事实。按照概率、理性和非理性行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不能够完全理解风险。风险认知依赖于情景,风险是诸多属性的混合体,如意向性、自愿性、概率和公平。技术立场的风险概念认为风险是“遭遇伤害、蒙受损失和发生损害的机会”。同时,风险所体现出的未来时间指向上的概率大小以及未来结果消极影响的程度均可以通过物理的过程、客观量化的科学方法进行测算,也即所谓风险评估。文化立场的风险概念认为,脱离社会和文化情景无法全面理解风险。风险不是外在于文化及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那里的,风险是内在主观的。风险形成及体现在社会互动及文化中,反映出制度设计、个人及群体信仰体系。 (3)价值论预设是,形成对危险的诸多判断与社会文化情境密切相关。有些风险被错误地放大,而有些风险无人问津,文化理论就是要解释风险是如何被建构和被选择的。风险不仅是安全问题,更与权力、 [align='center'] [/align] 正义和法律不可分割。任何特定个体观念的形成都受制于他所属的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对风险的态度、风险判断、社会正义的模式、责任政府均放至于文化关系当中,即人们所属各自群体的期望和价值系统。公众理解风险不只是不确定条件下的概率或决策过程,公众的风险经验与专家的定义和概念范畴也不全然一致。风险建构是一种学科的混合体,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强调风险评估的主观反应以及风险现象发生的情景。 文化理论将风险看作一种社会过程,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文化的集体意识当中。风险不是物理现象,不存在于客观现实当中。风险的文化理论优点在于有很强的概念包容性,将风险选择、客观性、科学、理性、公众认知等涵盖进来。但文化理论的缺点在于风险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界限模糊,体现出还原论和决定论色彩。 四 走向融合的风险概念 可以用“科学的逻辑”和“生活的道理”来概括风险的技术分析的特征。也就是,风险的技术分析的优点表现为专注于“科学的逻辑”,而缺点是忽视了“生活的道理”。所谓专注于“科学的逻辑”,是指进行风险的技术分析时,专家对于消极后果的确认标准、概率概念的认定、概率与后果程度的考量等方面遵循了学科要求的严谨性和学术规则。所谓忽视了“生活的道理”,是指在学科要求的严谨性和学术规则之下,对于消极后果的确认标准、概率概念的认定、概率与后果程度的考量并不能完全和充分地表达个体以及社会所经历风险的现实体验和生活内涵。与风险相关的许多现实因素没有包容进风险的技术分析当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界出现了对风险技术分析的系统性反思,90年代以来从技术与文化两种取向相融合的角度理解风险概念成为明显的趋势,进入2l世纪这种融合的趋势依然是风险研究领域的主导特征。邓肯(Duncan)在考察社会学家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原子能的社会影响的几十年历程之后,提出“存在一种稳定的进化,在这当中问题首先被定义为科学的和技术的,随后被定义为经济的,再之后被定义为本质上是社会的和政治的。”(17) 总的看来,从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角度理解风险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是基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考虑。引入价值或者说重视价值是相对于工程(计算)思维而言的,其最终指向又与政策决策、制定及实施有着重要关联。最初阶段从技术角度理解风险有着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随后一个非常直观和需要弄清的问题是,为何在工程思维中价值维度容易被忽视、省略和遗忘呢?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如何理解价值(或者说价值观)以及它们如何在风险感知中显现出来。价值的显现与风险的属性紧密相连。价值维度内涵同样丰富,并且价值维度并不排除科学概率,需要从两者对立思维转变为互补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