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⑩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亡灵的轮回谈论复活。在第十卷中,柏拉图谈到一位名叫厄洛斯的勇士的灵魂漫游另一个世界看到灵魂受审判和复活的情况,里面就谈到所有死后的存在者都只是灵魂的形态,而没有身体的形态。身体的形态是在灵魂抽签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之后才被赋予的。“当所有的灵魂已经按照号码次序选定了自己的生活时,他们列队走到拉赫西跟前。她便给每个灵魂派出一个监护神,以便引导他们度过自己的一生完成自己的选择。”(11)诸如此类的表述,都显示在柏拉图的复活视野里面,身体与情欲是同为象征。早期基督教虽然受希腊哲学对身体观念的影响,却仍然保持着某种重要的独特性,保持着某种重要的犹太思想传统,这就是身体作为创造之物是美好的。小玛格莲娜甚至认为身体不是有形体的,身体之为有形体是受情欲影响的结果,而由单纯原子构成的身体本身其实原先是无形体的,“我们所认为的身体特有的东西没有一样本身就是形体的,形状、颜色、重量、广延、数量,以及其他性质,都不是形体,每一个都是一种范畴,但把所有这些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身体。这样说来……这些构成具体身体的性质惟有思想才能把握,感觉无法感知……”(12)而在哲学上,这可能是小玛格莲娜没有选择柏拉图的质料论,而是选择了原子论阐释身体的原因,因为希腊的原子论是肯定现象世界的,肯定身体是“好”的,与早期基督教从犹太传统的视野肯定创造的“好”有相一致的地方。 还要注意的是希腊哲学在谈论身体的构成方式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它们又是有区别的,不能够等同起来。一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包括某种意义上的斯多亚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身体是由质料构成的,而质料是无形式的。无形式的质料显然只是单纯地恶的(斯多亚学派不这样看),因为希腊人认为惟有形式才是好的。如果没有形式,我们不可能欣赏到事物之为事物的形状,而没有形状的事物不可能是好的。这种观点把形式与质料分开,这就导致了如下的看法:质料构成的身体必然是恶的,是必须抛弃的。另一种观点是原子论的。原子论不区分形式和质料,而是认为原子本身包含了形式和质料,由此原子是宇宙和身体构成的基础。这与某种形式的犹太思想传统有重要的契合,因为当我们说一个存在其实是无法区分何谓形式何谓质料的时候,即一个存在物其实是整全的存在时,我们已经把存在首先视为一个个体,而不是视为复合物。柏拉图把人视为复合物,而原子论学派则把人视为个体的存在。这正是小玛格莲娜选择原子论作为论述身体性存在的原因。可以看到,公元4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家表述身体时越来越多地从犹太传统或者说旧约传统去理解,而不是如一般所认为的没有变化地承袭希腊传统。 小玛格莲娜并没有完全接受原子论,她的原子论是经过修正的。在希腊思想史上,原子论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经过伊壁鸠鲁改造过的希腊原子论传统,它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原子。另一种不能够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子论,可以称之为质料论,这就是元素派的恩培多克勒以及后来的斯多亚学派所谓的万物皆由水、火、土和气构成,它们构成世界的全部存在物,它们都是有形体的,不存在无形体的事物。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都认为世界只是有形体存在的构成,理智和情感都是有形体的。作为这些东西的载体,例如理智、情感、感觉、概念的载体的灵魂也是有形体的。既然如此,灵魂也必然会如身体一样,随着死亡分解。在这个意义上说,灵魂不是永恒的。如果灵魂不是永恒的,理智性的存在也就必不是永恒的,治疗也就不可能存在。治疗哲学设定了理智性的存在高于感知性的存在,惟有当前者高于后者的时候,治疗才是可能的。如果这两者是平面的和相差不大的,就如两个人具有类似的知识结构,它其实是无法给出治疗的可能性。 小玛格莲娜批评了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彻底原子质料论的观点。她认为用原子论解释身体的构成是成立的,然而如果用来解释灵魂的存在特性就完全错了。理智和它的载体灵魂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如果按照灵魂与原子的关系,就会导致如下的形式:灵魂死后没有了存在的处所,它死后根本就不再存在。小玛格莲娜认为如果接受这样的看法,即灵魂不存在复活的看法,就必然导致纵欲和享乐主义。(13)在这个意义上,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所教导的“无异于摒弃美德,只追求瞬间的享乐,不可能指望永生,因为永生乃是美德才有的优势”。(14)为什么美德总是与灵魂联系在一起呢?因为美德是非复合的,而非复合的是单纯的。单纯的存在是不会分解的,不分解的存在不会失去它的处所,因为它永远是它自身的状态,它不可能失去它已是的东西。复合的事物之所以会失去它的所是,是因为它的所是依赖于那单纯的。复活论的前提是灵魂不朽,必须把灵魂不朽看做是德性论的依据,由此也才是治疗性哲学的根据。 灵魂不朽涉及的是单纯性这个主题。灵魂不朽不是从时间长度论说的,它是从单纯性说的。单纯性意味着与情欲不相关,因为情欲是复合的。情欲的复合性在于它总是试图去获取它自身之外的东西,由此情欲的目的总是在它自身之外,情欲就必然总是把自身导致到自身之外,使自身处在复合之中。要控制灵魂趋向于情欲性的构成,使它复归到它自身的状态。回到它自身的状态就是复归于单纯性,单纯性是灵魂的自身。灵魂的单纯性和不可见性与情欲和身体的复合性是不可转让的,“灵魂的单一性和不可见性与身体的粗糙性之间不存在任何交通。”(15)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或此或彼的关系,而只有是与不是的关系。当灵魂指向不朽性时,它不受所谓的多样性约束,或者说那个多样性不构成对于单纯性的限制。人之所以被限制,只能说明它自己处在多样性的状态。正是因为如此,它也就处在限制之中,因为处在单纯性状态的人是完全自由的。而这样的一种联结了不朽和单纯性的状态才是源自神的真正恩赐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人之为人的原初性。 &n [align='center'] [/align] bsp; 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人、自我规定的状态,神一开始就赐给我们这样的恩赐,只是由于欠债感到羞耻,渐渐黯淡模糊了。自由在任何情形中本质上都是同一的,具有天生的吸引力。这样说来,凡自由的都将与自由之物联合,美德是不受制于人的,也就是自由的,所以,凡自由的必与美德联合。进一步说,神乃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因此,那些脱离了恶的人必与神联合。这样,如使徒所说,神必“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16)在我看来,这话恰恰确证了我们已经得出的观点,因为这话的意思是说神必替代万物,并在万物之中。(17) 这里,自由和单纯性获得了重要的关联,并进而关联复活的治疗性意义。这种关联乃是出于本体的关联,而不是世俗生存论的关联。小玛格莲娜所关心的正是这种本体的关联,而情欲的生存之道正在于以世俗的身体性要求代替或者替换本体性自由。所谓的本体性自由,就是这里所说的不受制于人的自我规定的状态,就是完全地来自于神自身的恩赐,而不是来自于人的恩赐。当人遗忘了那种纯粹的来自于神的自由的时候,也就是遗忘了构成人的原初创造的恩赐的时候,人对于神的关系其实已经处在缺失之中,或者说已经模糊。由此神所赐予的自由的原初性已经被替换,自由也不与自由的存在即神相联系。当自由不能够与自由的存在联系时,自由就会蒙上羞耻之感,因为自由意味着自由的代价,自由的代价就是情欲的力量。本体性的自由正在于要恢复那样的原初性,而真正的原初性又必然是单纯的,因为神是单一的,“神性是单一的,不可能设想在这种单一性中会有千差万别的认识功能。”(18)复活正在于恢复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